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顾客满意”重要性认识的加深,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的报废、解体或回收。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甚至专注于战略管理、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活动,放弃或者外包制造活动。制造业企业正在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服务化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首先界定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并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进行分类,然后阐述了制造业服务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最后提出“以制造业服务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若干对策。
一、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与分类
从笔者掌握的文献来看,国外学者探讨制造业服务化时主要使用三个词汇:一是servitization。该词是由Vandermerwe&Rada(1988)最先提出的。作者注意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来增加其核心产品的价值。它们不再仅仅提供产品,不再向传统业务范围之外的服务说“No”,而是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更加完整的“包(bundles)”,包括产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并且,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增加值的主要来源。Vandermerwe&Rada称这种趋势为“业务服务化”。其后的一些学者探讨服务化问题时,大多沿用这一概念;二是servi-cizing。许多学者研究服务化问题时使用该词,但是他们在概念的表述上存在差别。White‘eta1.(1999)指出,服务化就是制造商的角色由产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按照这一定义,企业和产品都可能处于服务化过程之中。类似地,Reiskin eta1.(2000)把服务化定义为“企业从以生产产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转变”。此外,Fishbein eta1.(2000)、Makower(2001)认为服务化就是“卖产品的功能或服务,而不是卖产品本身”、“卖服务而不是卖产品”。三是tertiarizationo Szalavetz(2003)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内部服务的效率对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来说日益重要,已超过了传统的决定因素,诸如企业技术质量、人力资源质量、运作效率、资产数量。这些内部服务不仅包括产品和过程开发、设计、后勤、扩展训练、岗前培训以及价值链管理,还包括组织开发和协调、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法律及金融服务。简单地说,竞争力不仅来源于传统制造活动的效率,也来源于内部服务的有效组织和提供,且其重要性和复杂性逐渐提高。二是与产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对顾客来说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产品一服务包不仅包括维护和修理,还包括购买融资、运输、安装、系统集成和技术支持。作为产出无形成分的服务,提高了产品的价值和销量。
上述情况表明,国外学者探讨制造业服务化多是就业务服务化而言的。根据Szalavetz的观点,仅仅局限于业务服务化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因此,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有必要重新界定。
笔者认为,立足于迈克尔·波特(1980)的价值链理论,可以为服务化下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波特指出价值链是由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组成的,换个角度就是制造活动和服务活动组成了价值链。由于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易被模仿,通常是短期的低成本优势,而服务环节尤其是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不宜被模仿,能够获得较长时期的差别化竞争优势。因此制造业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往往以加工制造环节为起点,向研发、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这种由靠加工制造获取竞争优势向靠服务活动获取竞争优势的转变,使制造业企业日益关注价值链的服务环节,结果导致服务化现象的出现,即制造业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价值链中的服务环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生产服务、作为生产要素的服务,属于制造业的投入;另一类是为顾客服务、作为产品的服务,属于制造业的产出。就服务投入而言,它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着制造业的生产率。还决定着制造业的竞争力。就服务产出而言,价值链中的某些服务环节如售后服务等是制造业企业向顾客提供的服务产品,有时企业加工制造的产品仅仅被看作是传递服务的工具,制造业企业成为出售服务产品的服务企业。这些服务产品不仅有助于满足顾客的需求,还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是制造业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制造业服务化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个层次。其中,投入服务化是指服务要素在制造业全部中间投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作用日益重要的现象;产出服务化是指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比重不断增加、地位日益突出的现象。这种划分方法与Szalavetz的服务化定义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二、投入服务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
国外学者(如Park,1994:Tomlinson,2000;Stille,2003;Pilat&Wolff,2005)研究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服务要素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的趋势。国内学者李江帆(1990)提出的生产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导致“生产软化系数逐趋增大”的思想,也意味着企业生产投入的服务化趋势。李强、薛天栋(1998)利用中国1981—1995年的可比价投入产出表计算了各部门的服务投入率,发现在1981—1992年,绝大部分行业的服务投入率呈上升趋势。笔者以OECD9个成员国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投入产出表为数据,通过计算依赖度,发现在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要素尤其是生产服务的比重呈上升的趋势(见图1)。这些表明。投入服务化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横坐标l一9分别代表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丹麦、澳大利亚、英国、荷兰、德国
图1 OECD9个国家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依赖度变化趋势图
投入服务化趋势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中央提出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投入服务化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西方传统经济理论把资本、劳动、土地看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并且资本往往是最受重视的。这种唯资本论忽视了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对工业化的速度和效率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战后,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日益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工业化。由于在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和知识的应用多是通过研发设计、管理咨询等生产服务的投入来完成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服务业发挥着把科技进步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因此,制造业企业重视生产服务尤其是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的投入,可以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知识含量,有利于走上新型工业化之路。
其次,投入服务化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资源消耗。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包括能源、原材料和服务(OECD,2001),都是企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要素。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活动采取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量消耗土地、有色金属、森林、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做法,以这种方式实现的工业化是资源消耗型、环境消耗型的,社会成本很大。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出现,发达国家开始注重依靠生产服务的投入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由于制造业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强的能源、原材料等要素的需求相对下降,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弱的服务要素的需求相对上升,因此投入服务化可以相对减少制造业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降低企业的资源消耗,缓解资源供求紧张的局面(李江帆,2004)。这种依靠服务投入实现的工业化是资源节约型的,是可持续的。
最后,投入服务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生产服务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商务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研究表明,商务服务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知识、创造力、营销和管理技能,使其成为“创新之桥”(bridges for innovation),商务服务业被认为是技术变化和经济进步的主要驱动力(Czarnitzki &Spiellcamp,2003)。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与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各类生产服务业进行产业链合作,共同进行研发活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产业知识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创新机会。因此,随着制造业企业日益重视生产服务尤其是商务服务的投入,企业的创新活力必将增强,竞争力必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