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关于芬兰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考察报告在辽宁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各部门引起强烈反响,其中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一些观点对沈阳正在大力推进的制造业服务化有着特殊的意义。
8月8日,记者采访了这份报告的起草者、省经信委副主任蔺晓刚。他说,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发展的较高阶段,辽沈企业应在这轮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大潮中,抢占先机。
记者:蔺主任,请您谈一下,此次芬兰之行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蔺晓刚:5月28日至6月18日,我参加了由中央组织部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承办的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专题研究班,实地考察了诺基亚、微软(手机总部)、通力电梯、富腾能源、罗奇钢铁、芬兰航空、美卓等知名企业,深刻感受到新的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第一,芬兰正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竞争新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芬兰的未来在于数字服务”已成为芬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第二,创新成为信息化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的关键因素。第三,芬兰企业并购重组如火如荼,大企业间不断调整战略布局。第四,芬兰把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再工业化”和技术改造作为产业发展的优先方向。其中,芬兰企业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上,走在了欧美优势企业的前列。
记者:芬兰的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程度如何?
蔺晓刚:这次我们在芬兰考察的美卓公司,以生产用于矿山、建筑、石油的泵阀为主,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38亿欧元,其中49%来自产品销售,51%则来自服务。服务的70%是零备件服务,30%是特殊性及产品全生命周期配套服务。世界最大的通力电梯公司,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70亿欧元,其中制造占54%,服务占46%。
芬兰企业的经验表明,制造业企业近一半利润是来自于服务。制造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快速变动,全过程的服务投入将直接加速其发展的进程。
记者:是否可以这么认为,生产性服务在制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越好?
蔺晓刚:这也是我们向芬兰企业提出的问题,他们认为制造业企业增加值来源于服务保持在60%以内是比较恰当的。在这些生产性服务业务中,可以包括70%左右的备品、备件服务和30%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服务创造的增加值如果超过60%,就会导致制造业“空心化”,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的完整性和核心竞争力。
所以,不能简单孤立地过分强调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制造业产业基础上,离开了产业基础,它就失去价值和发展后劲。是先有制造业才能引申出生产性服务业,我们不能把制造业服务化空置化。
记者:芬兰的制造业服务化对辽沈制造业有什么启示?
蔺晓刚:芬兰之行印证了这样一个观点: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来源。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制造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没有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和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制造业自身的竞争力也很难提高。
目前,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中国制造业基地,必须改变以往忽视或孤立服务业发展的倾向,把更多精力放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上,大力提高服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实现主要由工业拉动经济增长向由服务业、制造业共同拉动的转变。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开始向工业化中后期迈进,促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和生产性服务在全制造过程的投入,给辽沈制造业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实现突破,迎接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