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视点

制造业服务化:我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现实性选择(上)

发布时间:2016-11-17 作者:徐振鑫 莫长炜 陈其林 
关键字:制造业 服务化 产业升级 
在深入研究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无一例外的都伴随着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服务化不仅是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新时代背景下产业分工的新趋势,因此,服务化不失为当下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一条可行道路。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定义、动因、效应及升级路径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在前人的基础上给出了更为贴切现实的答案。

    引 言

    人类工业生产的特征、分工的安排及产品的形态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化。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人类工业生产进入工业1.0时代,水力驱动技术和蒸汽驱动技术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机械化,机械生产代替了许多手工劳动,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解放了大量劳动力,推进了劳动分工细化发展,产品形态从手工业产品转变为工业产品。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60年代,人类工业生产进入工业2.0时代,电气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引入实现了工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劳动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劳动分工进一步细化,许多服务环节开始从制造企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于制造行业的服务行业,标准化、同质化的工业产品与基础性的配套服务相互搭配,成为工业产品的新形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工业生产进入工业3.0时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工业生产的深度融合,促使生产特征、分工组合及产品价值链加速演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欧美发达国家逐渐丧失了在传统制造领域中的竞争优势。为了应对制造业发展的困境,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了“归核化”战略(kernelization),一方面将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大量非核心制造环节转移到新兴国家,另一方面进一步将大量具有高附加值特征的服务环节从制造企业中分离出来,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与产品服务业的深化发展,对国际分工格局进行了新的设计与划分。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引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刺激了新兴的信息和通讯服务业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同时,为满足新兴服务业进行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金融多元化进程加快,逐步形成了以金融服务业为核心,囊括会计、咨询、信息等密集使用知识和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奠定了欧美发达国家服务型经济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极少部分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对归核化战略进行了调整,将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作为核心环节回收到企业内部,实施了“服务化”(Servitiza-tion)升级。这些企业认为,“产品+服务”是未来市场的核心产品形态,没有附加服务的单纯产品将会被市场淘汰,服务是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2013年,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国家战略。工业4.0是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相互融合,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实现全程数字化、智能化与个性化的新型生产与服务模式。进入工业4.0时代之后,以智能制造和大数据技术等现代科技为基础的服务化升级成为了全球制造业升级的新趋势。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这种趋势下迅速实施了服务化升级,不仅保持了强大的竞争能力,并且扩大了制造业竞争优势,继续引领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当制造业服务化在欧美发达国家方兴未艾之时,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中国在产业升级问题上却显得步履维艰。面对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困境,面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大历史使命,本文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制造业服务化升级?为什么要进行服务化升级?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效应如何?怎样进行服务化升级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为我国制造业升级提出了一个可选方案。

    一、制造业服务化的定义

    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最早由Vandermerwe和Rada(1988)提出,他们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业企业由仅仅提供有形产品或有形产品及其售后服务的运营模式向提供“产品+服务”包的运营模式的转变过程。这个完整产品服务包包括:服务、自助服务、产品、支持活动和相关知识。Reiskin(2000)等进一步把制造业服务化定义为:“企业从以生产产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转变”。Makower(2001)则从产权归属方面来定义制造业服务化,他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制造业企业不再转让产品的所有权,而是出售产品的功能或服务。Szalavetz(2003)试图从两个方面解释制造业服务化:首先,服务要素对制造企业的重要程度超过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企业规模等传统因素;其次,以产品为核心的服务对满足消费者偏好的作用日益增强。Toffel(2002)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新的经济范式,该范式包括四个特征:第一,企业向消费者出售的是产品的功能和服务,而不是产品;第二,消费者根据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情况进行支付;第三,企业保留产品的产权,不再将产权进行转让;第四,消费者无需参与产品维修等环节。周大鹏(2010)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在制造业的投入和产出活动中,服务要素比重日益增加的一种经济趋势;在微观层面上,制造业服务化是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满足消费者需求,赢得市场竞争的经营策略;在中观层面上,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实现产业升级的战略;在宏观层面上,制造业服务化是经济增长的新趋势,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学者们对制造业服务化的认识和定义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演化过程,这也说明了制造业服务化本身并不墨守成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有着新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制造业服务化最新发展趋势的把握,本文提出: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制造业产品服务环节回归制造企业,推动制造业产业形态从产品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演变的过程。服务型制造是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中心,以产品服务和物理产品为载体,集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方式于一体的高级产业形态。制造业服务化是促进制造业产业形态由产品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升级的有效途径,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服务化升级的最终目的。

    二、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因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产业形态的转化,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想要真正了解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进一步探究其内在动力。对于为什么要进行制造业服务化,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周大鹏(2010)认为,知识经济、价值链延伸、收益驱动和环境保护是进行制造业服务化升级的主要动因,但是,他在知识经济的分析中只是指出了知识经济对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性,却没有说明知识经济是如何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价值链延伸的分析中,他只是考虑了通过服务化促使制造企业在价值链上进行攀升,而忽略了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产品价值链的重构问题,因此不能很好地说明这些因素的推动作用。周艳春(2010)从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创造竞争优势、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个性化水平等方面解释了为什么要进行制造业服务化升级,但她忽略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时代背景而且她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不够深刻,未能有效地回答上述问题。石学刚(2011)通过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了服务化对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但是他的研究没有考虑产品内分工中的链合创新特性,弱化了他的研究成果。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本文简要地提出以下两个被其他学者忽略了的解释。

    (一)制造业服务化是大数据时代下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数据时代通过对经济社会的离散化解构和全息化重构推动着市场各参与主体及其作用关系的不断变革。大数据技术是制造业服务化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它对信息成本、消费者偏好和企业运营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消费者不再是从大量的商品中选择符合自己偏好的商品,而是根据自己的偏好,定制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企业不再遵循固定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而是根据消费者偏好的变化进行柔性生产。

    大数据时代是信息革命的时代,不但更新了信息获取方式,而且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大量商品信息和服务信息的轻松获取,激发了消费者对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渴望,促进消费需求从商品需求向服务需求转化。在传统商业模式中,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是产品的功能及质量是否满足自身的需求,但随着商品功能的不断强化和商品信息的不断丰富,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消费过程的产品服务,甚至把企业提供的服务作为产品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在面对大量的产品和服务时,消费者必然会选择服务体验更好、自己更偏好的商品,而这种选择又进一步强化消费者的偏好,对商品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形成服务需求的路径依赖。

    大数据对服务化的推动作用不仅在于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还在于对企业制造方式的颠覆。制造企业会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消费者浏览、关注、收藏、购买、评价及社交等方面的数据,利用强大的数据筛选、分类、分析及预测等功能,更为精准地实现对消费者偏好的逼近,显示出消费者偏好演化的路线,跟踪及预测消费者选择集的变化趋势,甚至设计和引导消费者偏好的演化路线。数据成为虚拟的生产要素进入到生产过程,提高产品和服务对市场需求的拟合程度,优化要素配置。在经典理论中,企业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一种配置方式。这些生产要素一般概括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其生产函数可以表达为:Q=A*F(L,K)

    其中,Q、A、L、K分别代表产量、技术、劳动力和资本。在服务化的生产模式中,数据进入到生产函数中,生产函数将变形为:Q=A*F[L(D),K(D)]

    其中,D代表数据,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变成了数据的函数。利用大数据技术,企业可以将消费者的偏好和产品设计数据化,估计出生产所需投入的其他要素的精确分量,并实现各生产环节高效无缝的配合,从而大幅压缩传统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量,提高生产效率。投入要素配比结构的改变,会影响要素的供求关系。要素的稀缺性来自于供求的紧张程度,要素投入结构的改变最终可能影响要素的稀缺性及要素的价格。在服务化的生产模式下,企业能够提供完全符合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和服务,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信息、评价信息以及其他信息会以数据的方式快速传递并保存在消费者数据库中,成为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升级、新产品推送及后续服务的数据资产。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改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服务体验,许多企业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环节,为消费者打造更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产品和服务。

    (二)服务成为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来源

    在现代制造业中,并非只有生产环节存在创新活动,许多创新活动来源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其他环节,如表1所示,消费环节和供应环节都是重要的创新来源。服务环节是制造企业和消费者进行信息传递的良好载体,在服务过程中,创新活动在消费者与企业间的互动中得到加强,通过服务环节,可以将消费者的偏好引入到企业的设计研发中,提高创新对消费者福利的促进作用。消费者的设计理念及产品体验被认为是企业的一种缄默知识,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效能,对产品的创新及设计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缄默知识具有十足的个性化特征,难以标准化和模块化,不易于编码和转移,只有通过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作为载体,才能逐渐转化为企业创新能力。

行业创新源比例分布

表1 行业创新源比例分布

    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创新,也包括服务创新。制造企业的服务创新表现为围绕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服务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以及与客户互动关系的变化而进行的创新活动。生产的创新和服务的创新具有链合创新的特点,即这些创新活动分别是创新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将这些创新活动链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创新的效率。与离散的创新活动相比,链合的创新活动的系统性更强,获取创新成果的概率更高,创新成果的商业转化也更容易。创新活动的链合性能够保证创新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链合型创新活动的内部能够最早获益于内部的数据共享和知识溢出,体现出创新活动的范围经济特性。服务创新中积累的消费者偏好的数据是产品设计及生产环节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这些数据为生产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市场信息,大大增强产品创新的实用性。生产环节创新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是促进服务环节创新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这些系统性较强的生产和服务的创新活动,不仅提高了产品及服务的稳定性、不可替代性和差异化特性,更能够实现生产和服务创新的链合性。

    三、制造业服务化的效应

    学界对服务化的绩效效应一直是众说纷纭,没有达成一致。Andy Neely(2008)是第一个对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经营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他研究了12种制造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并把制造企业的服务化程度定义为企业提供上述服务种类数与12的比值。他利用OSIRIS数据库的数据,分析了25个国家10028家上市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现状,结果表明,服务化企业的盈利性整体上优于纯制造企业,但企业绩效与服务化程度之间却是负相关关系。Ivanka Visnjic Kastalli(2013)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的服务化升级能够提升企业销售额,而且这种影响并非线性的。Marko Kohtamäki(2013)对芬兰91家制造企业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企业销售额与服务提供呈现U型关系。陈洁雄(2010)参照Andy Neely的研究方法,以OSIRIS数据库2008年中国和美国上市制造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企业服务化与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倒U型二次曲线关系,而美国企业的服务化与经营绩效之间主要存在显著正相关的线性关系,而不是倒U型关系。黄婷婷(2014)并没有沿用Andy Neely的方法,而是用服务化强度替代服务种类进行了截面回归,结果发现企业绩效与服务化强度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一些学者认为服务化不是制造企业生存发展的万灵药,他们对服务化战略持谨慎态度。Gebauer(2007)等认为,企业通过提供更多服务来实现利润增长的难度很高,许多学者只看到了服务化有利的一面,并没有注意到服务化升级可能会大幅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管理难度,造成“X非效率”,使得企业升级过程中出现“服务化悖论”(serivces paradox)现象。Mathieu(2001)提出,企业在服务化升级时需要考虑两种成本:政治成本和竞争成本。在企业内部,服务化战略的实施会导致企业内部权力、资源、责任和核心技术的重新分配,既得利益者和资源拥有者会抵制服务化战略的实施,企业在处理这些内部矛盾时会耗费大量精力和资源,从而产生政治成本。在企业外部,企业提供服务业务就意味着企业进入了新的领域,面临新的竞争。企业与产业链下游的分销商、服务供应商将由原来的合作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这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成本。Cook(2006)认为,企业在进行服务化升级期间,企业的内部组织会发生重大的变革,例如新部门的成立,部门间职能的重新划分等,同时由于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企业人力资源也要进行相应地调整,这要求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与时间进行改革。服务化升级存在风险,企业需要对潜在风险和潜在收益进行预测和评估。陈洁雄(2012)认为企业在施行服务化战略之前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业务应该是当前市场迫切需要的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应该基于企业现有的技术能力、知识储备和资源分配;企业可以让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发挥较好的协同效应。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服务化才会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正向作用。

    从长期来看,服务化能够优化制造企业的就业结构,提高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而提升制造企业的绩效。但从短期来看,服务化面临许多困难,导致企业绩效具有不确定性。在服务化发展的起步阶段,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进行深入地改革来促进服务化升级,而这些投资和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在此阶段,企业因投资和改革所产生的成本会大于企业获得的收益,企业盈利能力随服务化率的上升而降低。在起步阶段,如果企业不能处理好服务化投资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问题,则企业还有可能会落入“服务化陷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企业经营陷入危机。当企业成功跨过起步阶段,进入服务化发展的加速阶段时,企业前期大量的投资积累和内部改革已经完成,服务化升级的各种机制开始逐步发挥效应,企业盈利能力逐步提升。在此阶段,服务化率的提升和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会形成稳固的良性循环,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会逐渐降低,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利润会逐渐提高。随着企业服务化率的不断提高,企业可能进入过度服务化的阶段。过度服务化是指企业服务化程度超过企业承载能力,反而导致企业绩效降低的阶段。过度服务化一般伴随着企业多角化战略的实施和非制造服务业务的比重扩大。在此阶段,由于制造环节投入不断减少,比重不断下降,导致企业的服务业务和有形产品脱节,服务业务从以有形产品为核心的服务扩展到其他与有形产品无关的非制造业务。过多的非制造服务业务的提供会导致企业服务业务的专业化程度降低及服务业务和有形产品的契合程度降低,进而导致服务业务附加值的降低。多种非制造服务的提供会导致企业资源的分散化及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进而导致企业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的上升。制造环节比重的缩小会降低企业员工“干中学”的能力,进而会弱化企业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