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视点

中国的产学研为什么总是捏不到一起

发布时间:2016-10-23 作者:郭朝晖 
关键字:产学研 
企业理解的创新,是能够带来效益的创新。企业只所以关注创新、愿意为科研院所投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人们谈到创新,就谈产学研结合。但现实却是:产、学、研很容易形成孤岛,很难捏到一起去。国内很多行业顶尖的研究院所,虽然有着一流的人才队伍,却很少为企业做有用的事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笔者看来,在“创新”同一顶帽子下面,各方的利益诉求和关注点完全不同,所以捏不到一起去。

    科研单位理解的创新,是过去没有提过的概念或做法、所谓跟踪世界前沿。前沿意味着新颖,但前沿也意味着不成熟。从前沿走向成熟会有多大的差别呢?两者的差别不亚于能飞的玩具飞机和A380客机的差别、玩具航母和辽宁号的差别——功能是相同的,但实用性和相差很远。 从原型到成熟技术,中间要解决的问题非常非常多。我们常说,科技人员做事要坐10年冷板凳,就是要解决若干细节问题,以便把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稳定性提高、成本降低......这些都是看不见的、不易出彩却很重要的工作。

    成熟意味着什么呢?成熟意味着能在市场赚钱,但成熟也意味着概念本身“不新颖”。不新颖就没办法写论文、就没办法申报项目。所以,新颖和成熟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在我国科研院校唯论文是举的背景下,只能做那些新颖而不实用的东西。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科技考核制度是“逼良为娼”,去浮夸、去吹牛。否则,很多人生存不下去。

    企业理解的创新,是能够带来效益的创新。企业只所以关注创新、愿意为科研院所投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企业为什么不直接雇佣学校的老师而要三者结合?在笔者看来,本质上是为了省钱——创新的风险太大了,多数创新项目是失败了。如果企业自己雇人搞前沿性的研究,劳动力成本太高。科研单位有政府投资、有免费使用的学生,成本要低得多。所以,企业和学校合作的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和风险。为此,国外企业会花很大精力选择合作伙伴、并花力气来培育。而科研院所也会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决定具体的研究细节。

    但是,中国企业理解的创新,是立刻能带来效益的、无风险、少风险的项目。那么,问题来了:创新怎么可能“无风险、少风险”呢? 其实,中国企业所谓的创新,常常只是模仿、跟随、改进,甚至仅仅是学习使用国外的技术。风险自然小得多。并且,在全民追求创新的时代,我们都给这些工作带上了“创新”的帽子。久而久之,企业对创新项目的“不成熟”容忍度很低:因为比较对象是引进、模仿、改进,有的甚至仅仅就是学习。

    从经济利益上看,这样做无可厚非: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能够便宜地获得技术,谁愿意多花钱呢? 如果是模仿、跟随、改进、学习,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比学校和科研院所更具有竞争力:因为他们熟悉企业设备、工艺,并有着更加丰富的人脉。

    我们可以用一个比方来描述上述问题:科研院所的创新是“生孩子”、主要从国家政府拿钱;企业把采用成熟技术当作创新、是让“雇佣成年人”、是从市场赚钱。 但是,谁把婴儿抚养成干活的成年人呢? 谁都不去干:因为没有人出“抚养费”,也很少有人知道应该怎么养孩子、教育孩子。

    中国的产学研总是捏不到一起来,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创新很难有什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