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8日,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津城际轨道工程关键设备――专用数控磨铣复合机床竞标中,成为惟一中标企业,该机床属国内首创,世界第二台。铁道部有关负责人称,该机床在技术上可抗衡德国博格公司,将大大提高京津城际轨道交通的轨道质量,并实现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大型设备的国产化。这一爆炸性信息让中国机床行业的“18罗汉”再次大跌眼镜。这究竟是偶然,还是水到渠成,带着怀疑的目光让我们看一看汤世贤和他的华东数控吧!
1996年3月,在威海量具厂担任副厂长的汤世贤接到市委组织部的一纸调令,让他在3天内到威海机床厂担任厂长。土生土长的威海人汤世贤从威海技工学校毕业就到了威海量具厂,从工人一直做到量具厂副厂长,而当时的威海机床厂已经在倒闭的边缘徘徊。汤世贤不愿意去,而组织部态度坚决。就这样汤世贤赶鸭子上架式接手了威海机床厂。
虽然对机床厂的状况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可到任那天汤世贤对眼前的景象还是感到震惊。工厂500多名工人一半在放假,工人发不下工资没活干,上班时间打牌下棋,更有厂里一些领导在办公室里大打出手。厂里全年的收入不到1000万元,每个月亏损五六十万元,还欠着银行近3000万元的贷款,帐户已经被查封。此情此景让汤世贤倍感凄凉。
“让工厂运转起来,让工人领到工资”汤世贤在心里默默念叨着。不过更让汤世贤吃惊的是当时厂里使用的图纸还是许多年前机械工业部统一下发的,厂里的技术人员进厂7、8年没出过一次差,完全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汤世贤一边与各地代理商频繁接触,了解市场;一边领着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各样的行业会议和展览会。厂里拿不出经费,汤世贤就拿自己家里的钱先垫着。而那时他每月工资也只有200多元。就这样在供应商和各行业会议里转了一圈后,汤世贤了解到威海机床厂生产的产品市场不需要,而市场需要的威海机床厂却没有。“调整产品结构”,汤世贤暗暗下定决心。根据厂里的原有生产线,汤世贤同时确定了几个新产品,并将原有的技术人员按设计的产品分成不同的开发小组,还为每位开发人员布置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目标,甚至为每位设计人员布置了具体的工作内容。万能摇臂铣就这样诞生了。在汤世贤的组织领导下,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将月产量提高到30台。
为了能够有足够的流动资金,那段日子机床厂的生产线24小时运转,产品头天晚上生产出来,第二天一大早就运走,卖出去的钱作为流动资金,开始生产下一批。就这样靠滚雪球一样的运转,生产线开始忙碌了;工人有活干了;厂子运转起来了。到1998年底,威海机床厂已经摆脱了困境。汤世贤终于松了一口气。
1999年初,在企业机制混沌的时期,汤世贤就清楚的意识到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没有质量就没有竞争,只有质量符合标准,产品才能深入人心。汤世贤带着以自己为组长的内审小组,本着对企业负责,对顾客负责的态度,严格拿着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于2000年1月取得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之后产品又通过了CE认证,拿到了通往欧美市场的通行证。
就在企业刚刚出现生机的时候,新的难题又来了。这时,威海市政府要求机床厂改制,前提是“所有负债要背,人员不得推向社会”。面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新生事物,汤世贤毅然接过了经过严格资产审查后的“威海机床厂有限公司”。
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汤世贤很清醒的意识到:要想在同台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靠单一的产品是不够的,更多的应该靠自主创新、靠高精尖项目。其时数控机床是市场骄子,但由于国外企业对数控机床核心技术的重重封锁,国内企业普遍不掌握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致使高端产品由国外企业所垄断。
汤世贤分析:在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就意味着竟争力。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开发出高速、高精度的多轴联动数控系统,不但企业可以打开广阔的天地,整个中国传统产业都振兴有望。
“自主创新,向世界上最先进的多轴五联动数控系统研发进军。”大战思良将。汤世贤经多方探听,获悉中科院某智能化研究所张琳博士正在研究多轴五联动数控系统,有望在此破题后,汤世贤马上赴京请贤。从中科院到一般企业,这样的反差,张琳一时难以接受。一请不动,又请,再请,张琳终于被汤世贤的诚意所打动。到威考察后,发现瞄准世界水平的威海机床厂有限公司确实是一片沃土,毅然答应率领团队展开多轴五联动数控系统的研发。汤世贤骄傲的说:“也许是威海的自然环境好,最后让张博士放弃了在中科院进升的机会。”为了给研发小组提供一个优越的环境,在市政府及威海高区管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威海火炬大厦租了一层楼,作为研发中心,封闭研发。终于打开了多轴五联动数控系统核心技术的大门。随后通过了山东省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评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D-500多轴五联动数控系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申请了软件著作版权。
拥有了国际水准的产品,并不等于企业就能做大做强,能否解决资本难题成了企业能否迈出这一步的关键由于前期研发,几乎掏空了薄弱的家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D-500多轴五联动数控系统无法实现产业化、规模化。
为解决HD—500多轴五联动数控系统批量生产的资金问题汤世贤马上率领精干人员赶赴深圳。在深圳高交会上,汤世贤带来的HD-500多轴五联动数控系统赢得了山东省高新技术投资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王飚关注的目光,在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汤世贤与政府领导又多次奔赴济南——机遇总是青睐锲而不舍的人。在对企业进行严格审察后,省高新投决定给予投资。
2002年3月,在威海机床厂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经过资产重组,与山东省高新技术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威海华东数控有限公司。至此资金问题已彻底解决了。
从数控系统到数控机床,汤世贤还需要迈过设计这道门槛。人才又一次困扰住了汤世贤。经多方打听,一位曾经在日本日本牧野制造研究所工作了20多年的设计师资料传给了汤世贤。1937年成立的牧野制造研究所曾经研发出日本第一台数控立式铣床和数控加工中心。这位设计师的资料让汤世贤如获至宝。不久,大平研五成为了威海华东数控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直接聘请日本数控机床设计师,让日本人给中国人打工,这在中国机床行业还是第一次。除了看重大平研五在数控机床设计领域的经验,汤世贤希望他能够为华东数控培养更多的人才。
资本的助力,人才的推动,战略的眼光催生出一系列优异的产品。龙门加工中心系列、大型数控磨铣复合机床系列、立式加工中心系列、卧式加工中心系列、数控外园磨床系列、新型数控车床系列等。
采摘了自主创新硕果后的汤世贤认识到,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保证恒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汤世贤决定打造一支创新的人才链条。
为了留住人才,汤世贤每年从企业纯利中拿出5%-10%作为期权股份奖励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为了培养人才,汤世贤与威海职业学院联合办学。学生毕业后,马上就到企业急需的岗位工作。一系列的举措,更加吸引了各类人才的目光,企业的研发团队不断壮大。
2004年1月,在高性能磁电式编码器研究上取得初步进展的博士生导师郝明晖、郝双晖兄弟被华东数控的高速发展所吸引。双双走进华东数控的大门。郝双晖毅然退出了日本籍,把家安在了威海。2004年8月高性能磁电式编码器研发成功,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威海华东数控成为继英国Lainshow公司后,世界上第二家掌握此项技术的企业。鉴定委员认定:高性能磁电式编码器具有高集成化、高可靠性、高精密性、低成本等特点,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所采用的三项信号自校正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伴随着高性能磁电式编码器一起问世的还有华东数控位于高技区占地62670平方米的数控产业化发展基地。8月顺利完成了一期搬迁工程。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汤世贤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创新。2004年1月从资本市场发展的长远考虑,汤世贤在原有股份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整合,即在自然人控股原有威海机床厂股份的基础上,将原来的配套车间由内部职工买断经营,成立独立法人的新配套企业,与公司进行了产权关系新的界定。不仅企业包袱减轻后,可以轻装上阵,同时也激发了配套公司创业的积极性。威海科峰精密钣金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威海科峰精密钣金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华东数控的钣金车间,由自然人王洪志买断成立,公司投巨资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大型数控激光切割机,短短一年时间,就实现销售收入800万元,比原先翻了几番,成为威海周边地区最大的钣金制造企业。与威海科峰精密钣金有限公司类似的还有威海华数精密加工有限公司、威海华信机床销售有限公司、威海聚力微特电机有限公司等,带动起了一批中小企业。在企业内部,汤世贤又按产品类型,将原有的分厂制改成事业部制,这一成功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各事业部的积极性,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2004年度,华东数控销售收入达到18100万元,利润突破1300万元。其中,万能摇臂铣床产销量均居国内第一。快速的发展,良好的业绩,让汤世贤萌生了上市的念头。2004年12月,得省政府的同意,威海华东数控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2月28日正式进入上市辅导期。
2005年始,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再次吸引了汤世贤的目光。1月,冒着凛冽的寒风,汤世贤带着他的技术团队来到沈阳。和以往招标不同的是,这次的发标方是整个国内同行业老大——沈阳机床集团。在同行业老大面前,大家谁都来不了半点虚假,只能靠实力来说话。一次次的技术论证,一层层的筛选,经沈阳机床集团严格评审,华东数控前后共中得沈阳机床集团发展数控机床及成套改造项目中的17台大型设备,总价值3104万元。又一次靠自主创新,汤世贤和他的华东数控得到了行业老大的认可。
汤世贤是一个让自己闲不着的人,用他的话说:“做企业不发展就意味着后退,发展慢了也是后退。”2005年3月,在经历了多少个通宵达旦的技术功关后,国内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加工中心在华东数控诞生了。汤世贤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意,他终于实现了自己为国家做点什么的承诺。纳米加工中心的问世,打破了世界其它国家对我国在高精密加工设备设置的重重封锁线,结束了中国机床处于价值链最低点的局面。
2005年4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公司视察,并在生产现场听取了汤世贤的生产经营情况汇报,胡锦涛主席对华东数控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给予了充分肯定。科技部副部长马凤德专程到华东数控考察时发出感慨:“华东数控自主创新之举,描绘出国内最具成长性企业的瑰丽蓝图。”
汤世贤在通过自主创新,抢占了数控机床的技术高地后,又提出为配合城市建设,提前搬迁位于威海公园西侧、国际会展中心北面的老厂区,建设大型精密复合机床生产基地。奇迹是靠双手创造出来的,在汤世贤的带领下,将本来需要一个月的搬迁时间压缩到了六天,30多辆大型运输车辆排成长龙,200多台新型机床,搬进工业园区,黑夜里大风呼啸、大雨倾洒,汤世贤和数百名工人,栉风沐雨,紧张地进行着设备运输和调试工作,最大限度保证搬迁和生产两不误。一边是紧张地将设备从老厂区搬到新厂区;一边是新厂区3万多平方米的车间内工人们已经操作着新机床加紧生产。只争朝夕的干事创业激情在新厂区内回荡。搬迁的同时,紧锣密鼓的展开了传统机床改造、提升、上档、增量工作。靠着勒劳的双手,铣床制造事业部历史性的突破了产值千万元的大关。
在大型精密复合机床生产基地建成的同时,汤世贤又在策划着建设占地33万平方米的智能化装备工业园区。那将是纳米、微纳米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机械手臂和柔性生产线的研发生产基地。
汤世贤有一个目标:让中国的机床屹立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