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
李伟表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正呈现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新形势下,我们要积极化危为机、转危为安,要保持定力,以新一轮改革开放促进新动能加快形成。
苗圩提出,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引导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政策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出席中国经济时报社等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时分别就新的形势下我国如何培育增长新动能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表了主旨演讲。李伟表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正呈现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新形势下,我们要积极化危为机、转危为安,要保持定力,以新一轮改革开放促进新动能加快形成。苗圩提出,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引导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政策体系。
李伟:以新一轮改革开放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李伟表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正呈现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从国际看,一方面,与过去相比,增长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得益于多数国家的共同努力,国际经济也呈现出一些积极信号或变化。从国内看,总体上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激发和培育新动能的挑战也在增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为此,李伟提出,要保持定力,以新一轮改革开放促进新动能加快形成。要在新发展条件下,构建一套新的体制机制来补齐效率短板。今后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四个方面:
一是要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的质量和效率,有效发挥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加大创新力度是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和有效应对未来各种外部挑战的根基。当前,我国还有不少关键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卡脖子”问题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更加凸显。我们要更大力度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等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坚持走开放创新的发展道路,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让全球创新资源为我所用。要从根本上弥补创新短板、激发创新活力,既要有效发挥政府作用,更需要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中,优化创新投入机制,提高创新治理能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是重中之重。政府要多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加大投入,市场导向的技术研究要多让企业牵头,以企业为主体。同时,要构建鼓励创新、审慎包容的市场监管体制,破除制约新技术、新业态成长的各种制度和政策障碍。企业家是改革开放的先锋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深化产权保护制度与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二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培育新动能,现阶段要把创新重点放在对既有产业和产品的升级上,创新的主战场要放在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上。我们必须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深度参与甚至在某些领域引领新技术革命。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质量提升、效率提高、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互动和深度参与全球化,都将是形成我国增长新动能的重点。要实现这一系列新动能,离不开相适宜的市场体系和有效的产业政策。我们要加快监管方式转变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以要素市场改革提高资源流动性与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产业政策相互协调。确保产业政策能够强化市场竞争,夯实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要加快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更有效地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减少金融对实体经济利润的挤占,化解债务风险,扭转“脱实向虚”趋势。
三是坚定不移地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合作新机制。尽管当前国际经贸及投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但进一步扩大开放,丰富开放内涵、提升开放层次,始终是推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深度融合世界经济的长期方向。在新一轮开放中,我们要正视逆全球化现象频发、区域经济一体化遇阻、大国间博弈加剧等不利因素。还要认识到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竞争新优势还在培育之中。要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加快释放增长新动能,必须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立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新机制,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共建“一带一路”推向深入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重大改革。进一步放宽外资在服务业、制造业准入限制,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四是着力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为培育新动能构筑坚实的人才支撑。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向技术前沿迈进,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以及创新创业的需求迅速增长,要求有更多的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应用和创新加速,使知识结构更新节奏加快,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明显提高,要求劳动者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力资本规模有了大幅提升,但人力资本结构和质量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因此,实现人力资本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是我国新时期人力资本发展的重点任务。
苗圩: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
苗圩表示,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加快对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战略布局和政策支持,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制造业国际竞争呈现日趋激烈的趋势。同时,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也在明显抬头,冲击着全球战后形成的价值链和国际分工体系。我国制造业发展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并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2019年七项重点任务之首。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也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当前要加快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加强核心技术的攻关,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国内市场优势,实施补短板工程,探索利用“揭榜挂帅”的机制加快突破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把产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二是解决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问题,要面向关键领域的行业共性技术需求,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打通从实验室产品到工厂化产品当中的共性技术的缺失问题。例如专用的设备、专用的材料、先进的工艺、检测和标准等这些共性技术的平台,克服国外经常说的“死亡峡谷”,使我们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三是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第二,着力优化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我们要着眼于解决发展当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升级,要发挥好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引导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推动制造模式和企业的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要引导要素资源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去聚焦,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创造形成发展新动能。要推动现有的产业集聚区向先进制造业集群转型,提升产业链水平,培育和发展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第三,着力培育优质企业集团,制造业强,企业必须强。近年来我国涌现出华为、格力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但总体而言这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是偏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大多数企业在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要鼓励企业聚焦主业,做强做大,培育一批上下游协同,核心竞争力强的世界一流制造业企业集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公共服务,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行动计划,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提升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建设一支追求品质、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企业家队伍。
第四,着力完善制度环境,当前要突出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性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推动产业政策从差别化、选择性向普惠性、功能型转变。鼓励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在开放、公平环境下有效竞争,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二是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下决心破解科技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强化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之间的衔接通道。要促进科技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三是落实金融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大力开发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金融类产品和服务。根据创新创业和企业发展各阶段资金的需求特点,完善对制造业发展的全周期金融服务。特别是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投入力度,现在贷款基本都是短期贷款,企业也只能短贷长用。完善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发行上市政策,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切实缓解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第五,着力扩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制造业在不断开放、合作、竞争中发展壮大,未来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必然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虽然现在有一些逆流,但是我们认为主流还是主导的,这是不可阻挡的。面向国际市场,全球资源,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在竞争中实现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