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讯 > 国内资讯

论智能制造的经济性

发布时间:2017-11-07 作者:郭朝晖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关键字:智能制造 
我对智能制造的思考,一直围绕着“经济性”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今天突然意识到:经济性其实包括很多的层次。

    我对智能制造的思考,一直围绕着“经济性”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今天突然意识到:经济性其实包括很多的层次。我把它分成三种层次

    1、 人的经济性

    人是价值的定义者。谈经济性就离不开人。人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和企业追求的目标,本质上都是围绕着如何让人类更加幸福地生活展开的。政府的作用是调整人与人的利益关系,而企业的作用是创造人所定义的价值;本质上都是为人服务、为人所定义的价值服务的。

    一个好的企业、好的政府,就是对人的徐需求把握得好。但是,把握需求并不容易。我们知道,自由是人类最高的追求。但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受到各种外部条件的约束。比如,我想长生不老,却找不到办法,这就丧失了一部分自由;再如,我想每天在海滩度假,但缺少资金,也会丧失一部分自由。所以,人类只能追求“现实的自由”,企业和政府也只能满足现实需求。而价值定义,决定于现实需求。

    现实中的价值目标不是“常数”,而是会随着外部条件和场景的变化而变化。优秀的企业和政府,要认识并顺应价值变化的趋势。

    这些制约人类价值的环境中,制度、经济和技术条件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其中,经济是或许是最基本的约束:经济基础决定了你能买什么、做什么、选择什么工作、有多少闲暇时间等。改革开放之前物质资源匮乏,很多东西有钱买不到;改革开出初期东西多了钱少,智能买廉价的产品。这些都是对自由的约束。这些年,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已经基本得到了保障。这时,人类的需求就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人们对价格低廉的追求已经放缓,转而追求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追求更多的闲暇、追求劳动环境的人性化、追求令人快乐的工作等等。其中,智能制造常讲的“个性化需求”,本质上也是对质量的追求。我们利用ICT技术推动技术的进本,就是要追随这些价值观的变化。在这些价值观的背后,有新的市场增长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就是这样典型的增长点。其经济基础是:买得起智能手机、有一定闲暇时间、新技术提供的可能等等。

    2、组织经济性

    组织经济性就是涉及到国家、企业、产业链等由众多利益个体组成的经济性。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众多个体之间的利益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组织的经济性要关心的是:利益的分配原则,要减少互相损害、鼓励互相增强。

    为了个体的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会导致全社会经济性的下降。典型的情况有: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交通拥挤;假冒伪劣、浮夸欺诈导致社会信用成本上升;乱丢垃圾导致环卫工人劳动增加;产品偷工减料导致使用和维修成本上升;污染排放导致治理成本上升;犯罪导致治安成本上升等。

    还有一些活动,是典型的零和游戏,如降价或提价。在竞争的环境下,价格变动是难免的,但却不能创造价值。然而,价格偏离过大,会对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恶化企业的正常生存环境、抑制消费等。特别地,低价竞争容易引发质量欺诈,进而导致企业和消费者的双输。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这种事情是要尽量防止的。另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容易造成企业恶性竞争——这个事实很少有人点破,现实就是这样。因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息对称关系发生了改变。这一点,政府真的应该引起重视。

    组织应该追求“1+1>2”的系统性效果。中国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系统效益产生的。比如,修一条铁路或地铁,就会导致一个地方的经济高速发展。再如,无欺诈的交易几乎都是对双方有利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所以,促进诚信、优化市场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等,都有利于追求社会利益的增长。

    在我看来,在我国制造企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只能通过提高质量、加强服务、提高诚信(进而加强协同、降低交易成本)的办法,在国家层面促进经济的发展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已经走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很多产品消耗的物质总量接近,价格却相差很远。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往往就是“知识含量”不同。“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传播复制过程的零边际成本:只要知识产生出来,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几乎是不需要钱的。但是,“知识生产”的过程是要付出大量成本和风险的。如果“知识生产者”不能有效地获利,从事“知识生产”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所以,针对“知识”全社会的协同、协调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3、技术经济性

    技术经济性追求的是: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产品或技术。在我看来,智能制造推进的困难,很大程度上就是难以找到技术经济性好的方案。

    智能制造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比如,沿着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的轨迹向上走,经济性往往比较好:因为后面一步容易借助前面一步的条件。比如,在自动化产线上收集数据就会比较容易、甚至不需要多少额外的投资。但是,我国工业体系相对落后,推进“智能化”的时候可能需要“跳跃式”发展,投入很大、风险也很大,经济性就比较差。中国搞只能能制造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这就好比:同样上大学的课程,我们只读过初中,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而企业则是高中毕业。虽然学的是同样的东西,但难度却相差很大。

    面对风险大、投入大的难题,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系统策划。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钱不要花;要通过智能化的改造,获得多重的收益;要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在我看来,很多搞得好的企业、尤其是小型民营企业,其策划堪称“艺术品”。例如,河南登封昊南环保材料厂,利用互联网使用外国的智力资源;红领制衣在信息和物流上实现自动化,而制造环节仍然是人工操作。

    现在看来,所谓系统性考虑问题,就是要把智能制造与企业的转型升级结合在一起,要有点大的动作,而不是小的修修补补。其中,转型升级包括:提高自动化的水平、体高产品设计能力、面向高端市场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让智能制造提高制造能力;再通过市场地位的改变,让这种制造能力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单纯提高一个方面的能力,很可能早成能力的“富裕”,并不产生价值。

    现在,很多人谈起智能制造,总是把眼光局限于某个设备、模型、方法、局部。这样做,很可能是“捡了芝麻,漏了西瓜”,把智能制造最重要的精髓给忘记了。要看到“西瓜”,就要看到“协同、共享、重用”,看到组织、流程和商业模式的深入改革;要看到提高质量和效率,还要看到寻找新的高端市场。这些基本条件的建立,体现的是“深度融合”的思想,需要企业家来决断。

    但是,在我看来,很少有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其背后的原因或许是:企业的技术组织不适合新时代的需求。过去,很多企业的技术团队面对的是些点上的问题,很少考虑全局性的问题。企业缺少面对全局、面对未来的人力投入,只看到了眼前小改小革带来的短期利益。没有人全局地考虑技术问题,企业家的注意力在市场和人事上,全局的策划能力自然会成为普遍性的短板。即便是中国最大的一些企业,往往也都是这样。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段子:猴子为什么没有进化成人这样的高智能动物?原因是:经济上不合算。

    人的大脑聪明,但却是付出代价的——人的20%的能量用于大脑消耗;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刚出生的宝宝是“最无能的”“早产儿”。这种为了智慧而进行的付出,对人是合适的:因为人能把大脑的聪明,转化成手的劳动,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而猴子的手只从事简单活动,太聪明的大脑也发挥不了作用。所以,人类的进化,得益于我们的祖先“动脑又动手”,从而让聪明的大脑更具备经济性。同样,企业搞智能制造,也需要让“智慧”创造出价值,技术才能健康地成长。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