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基础能力不强,关键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工业发展如何补短板?解放日报·上海观察从国家工信部12日发布的《工业强基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获悉,今年工信部将推动重点领域发展,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重点突破40种左右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
“工业大而不强”,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总体现状。上海机床厂刚刚下线的国内首台进入汽车主机厂发动机生产线的“MK8220/SD双砂轮架数控切点跟踪曲轴磨床”,虽然代表着中国机床技术迈上一个历史性的新台阶,但企业负责人也不无遗憾的表示,整个机床的很多关键零部件超过半数需要从海外进口。
这仅仅是我国制造尴尬现状的一个缩影。可以说,很多领域由于工业基础能力薄弱,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严重影响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迫在眉睫,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
刚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而工业强基也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五大工程之一。按照规划,我国制造业将通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建设,解决长期制约重点领域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技术,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具体来说,在工业强基工程方面,按照《〈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方案》编制要求,工信部此前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年)》,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工业强基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引导全社会、全系统,创新思路、聚焦重点,体系化提高工业“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水平。
根据新发布的2016工业强基专项行动方案,2016年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环境,引导各类要素向工业基础领域集聚,并提出四大目标:
一是,推动重点领域发展,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重点突破40种左右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重点支持机器人“三大件”、高端传感器、高端医疗设备部件、超级电容器、高速光通信器件、工业基础软件等方面;关键基础材料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用高端材料、特种陶瓷等材料;先进基础工艺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制造、精密及超精密加工、轻量化材料精密成形、增材制造等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重点围绕新型材料、大数据、传感器、航空发动机轴承、制笔、工控系统测试集成等方面。
二是,继续开展重点产品示范应用,实施重点基础产品和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开展IGBT器件、轨道交通轴承、石墨烯材料等“一条龙”应用计划,通过项目和经费支持等模式,实现产品和技术研发、产业化,试验检验平台,示范推广等“一条龙”协同推进。
三是,创建产业技术基础体系,提升10家左右产业技术基础公服务平台的能力,形成与重点产业和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支撑能力。
四是,推进“四基”军民融合发展,逐步解决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基础瓶颈,形成整机和基础协调发展的产业环境,完成10项左右国家标准报批稿编制,探索军民通用标准建设机制和模式。
专项行动方案还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其中提出通过推动产融对接融合,建立银企交流机制,引导银行信贷、创业投资、资本市场等加大对“四基”企业的支持,同时研究通过保险补偿机制支持基础零部件。
此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面向工业强基发展需求,加强技术领军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优化工业基础相关专业设置,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