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讯 > 国内资讯

美国的警示:中国制造业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3-10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关键字:智能制造 转型 科技革命 
应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完善对技术工人的评价机制,提高优秀技术工人的生活福利,鼓励技能人才以智力资本入股或参与企业分配。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是较早提出中国制造业面临危机的人。他所著的《中国制造的危机与出路》(东方出版社)的重要论点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但劳动力效率未能实现对应的提升,再加上相对较高的税费负担,制造业运作成本很难避免不断攀升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了抑制房地产等市场虚热,加息提高存准金率等调控政策使得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困境。郎咸平提出过的许多观点在社会上都引起过巨大争议,但制造业危机的论点却赢得了很大范围内的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7月在西安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提出,要着力打造中德两国制造业合作。李克强总理今年5月签批了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规划。工信部公布了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明确提出加快智能化、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中央有关部门十八大后陆续出台政策,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基础上的先进制造业,成效显著。
 
  经济调整、产业转型,行业秩序洗牌,加入更多的新科技,新商业模式、技术形态对旧有模式和形态形成冲击,这一过程可以用浴火重生来加以形容。中国为什么要主动开启这一进程,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经过转型后是否会失去原有地位,智能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与原有的制造业又有着哪些区别?中国制造业转型提高,可以从德国、日本、美国学习到哪些经验?
 
  广大党政干部、企业界人士、媒体人、投资者对这些问题都很关心,市面上也确实有很多以制造业、新工业革命为主题的图书。各类图书的观点侧重各异,一些热门图书重在阐释智能产业、机器人产业等新概念,一些图书强调他国经验但解读并不全面且未能深入结合中国实际,还有部分专著作品刻意强调制造业“重”经济与互联网“轻”经济的对立而忽略了二者融合的可能、必然。在此,笔者选出近几年国内出版、引进出版的部分制造业转型升级主题图书,进行一番梳理,对以上问题力求给予客观的解答。
 
  中国制造业为什么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
 
  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既有的发展增长模式无以为继。
 
  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既有的发展增长模式无以为继。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引进出版的《东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与死》一书,是著名环保人士、《时代周刊》誉为“环保英雄”的安妮·雷纳德的著作。该书聚焦当代制造业涉及到的资源开采、生产制造、销售配送、消费使用、丢弃处理五个环节,完整揭示了各环节生产商(开采商、贸易商)在获得经营收入的同时,将真实成本予以外部化的情况。
 
  英国《金融时报》调查记者彼得·马什所著的《新工业革命》(中信出版社)一书则从工业演化发展的角度,梳理出技术研发、制造业价值链、工业生产方式的演化进关系,指出人类制造业已经走过少量定制阶段、少量标准化生产阶段,目前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阶段已近末期,正在走向大批量定制化阶段、个性化量产阶段。
 
  德国记者乌尔里希·森德勒、西门子公司董事会成员和工业部的首席执行官鲁思沃教授等人合著的《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引介了制造业传统强国德国的转型升级理念。这本书认为,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可以有效巩固制造业大国的竞争优势。
2
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