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大岭山镇,兴昂鞋厂大门口依然有人进进出出,一些离厂的人仍然租住在厂区宿舍。元宵节临近,夏芳还是没有找到新工作。大岭山镇的厂子,明显比以前招工少了,还对年龄有限制,工资也不高。年龄放宽到45岁的,每个月算上加班费也才3千出头,比兴昂少了好几百块。
这时距她离开兴昂鞋厂,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1月23日,夏芳在兴昂鞋厂领到自己最后一笔工资和补偿,离开了这个自己工作了九年半的地方。原本再过几个月,她已在兴昂工作满十年,要签“无固定期限合同”,可以在这里工作到退休。
兴昂关厂前,倒闭传闻已经沸沸扬扬一年多,那时候夏芳心想,倒了就倒了吧,还能赔点钱,现在心里却难受起来,“空落落的”,找厂不好找,开始怀念以前在兴昂的“安稳”日子。
制造业缩影
兴昂鞋厂,即东莞兴昂鞋业有限公司,作为东莞历史最悠久的鞋厂之一,于1月11日宣布关厂,只保留研发部门和手袋厂。激起舆论的惊讶和不解,以及外界的猜测。公司发布公告称“东莞兴昂在大家的努力下历经风雨走过了13年,如今受经济形势影响,公司客户订单严重萎缩,后续经营难以继续,公司不得不作出结束东莞兴昂的全部生产、实施经济裁员的决定。”
东莞兴昂是兴昂国际的女鞋事业部,为NIKE、PRADA等世界知名品牌的代工厂。据了解,东莞兴昂所有生产单位关闭,但仍保留研发、行政等部门,裁员涉及员工1900多人。东莞兴昂结业后,台干及高管全部分去另一个兴昂集团分厂一兴雄,东莞兴昂厂以后的订单会全部转给兴雄及湖南的三个分厂:湖南洞口兴雄、湖南隆回兴昂、湖南双峰兴昂及越南印尼工厂。
工业4.0的机器人来了 东莞的工人走了
兴昂为顶尖世界名牌鞋做代工,可谓是东莞“三来一补”模式的缩影。如今轰然结束,不禁让人有“兔死狐悲”之感。
位于东莞东城的桑园工业区,2014年倒闭的万士达厂,如今的厂区依然闲置,夜间从墙外看过去,大块厂房一片漆黑,而略显阴森。厚街镇中心的一片厂区已被重新开发,万达广场拔地而起,资本被更大的资本驱赶。
熟悉东莞制造业的人认为,诺基亚东莞工厂和万士达厂的倒闭拉开了东莞闭厂潮的序幕,这是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二轮闭厂潮。当地流传的一个说法是,近一年以来,以电子行业为首的生产制造业企业成批量倒闭,至少有4000家企业关门。
东莞市商务局副局长方见波向媒体提供的数据是,2015年东莞共有362家外企关停外迁,其中以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而此前3年,东莞关停外迁外资企业数分别为569家、454家、434家。他认为,“倒闭”的最高峰值出现在2008年,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东莞857家外企关停外迁。之后,关停企业数量逐年递减。
其中,手机代工厂东莞兆信通讯董事长高民选择自杀,引起轰动。以及联胜电子以及锤子T2代工厂之一的深圳中天信破产等案例。更多的是不知名的小厂。
厚街、大岭镇、大朗、东城等镇多处工业园区也空空荡荡,不少厂房大门紧闭,外面贴着“厂房急租”的告示,也从年前持续到了年后。
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首度破“7”,下滑至6.9%。这个在过去十几年GDP增速一度高达两位数的新兴市场国家,对外宣告进入“新常态”。虽然东莞市政府公布的2016年数据依然是漂亮的8%。
与外迁的兴昂类似,位于厚街镇上,著名鞋企华坚集团已将六条制鞋生产线和鞋材厂搬迁到埃塞俄比亚,在那里,约有3500名埃塞俄比亚青年在生产流水线上忙碌。
珠三角加工贸易繁盛三十年,如今已渐式微,“中国制造”进入窄巷。据《财经》报道,需求“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夹缝;外资高端制造回归发达国家与中低端制造部分外迁印度、东南亚的“夹击”;“去产能”和转型升级的双重挤压;工业4.0浪潮的冲击带来的,不仅是面对高级人才匮乏的煎熬,也要直面低端人力短缺的尴尬,更要为“工业2.0”、“工业3.0”的缺课而承受重压。制造业逼仄的天空,弥漫着灰色的雾霾。
大朗镇经信局局长谢主连认为,用倒闭潮形容东莞这两年的经济发展,是片面而不客观的。他告诉凤凰网,以大朗镇为例,毛织业的技术改造已基本完成,机械装备制造业势头良好,在全市32镇中排到前五,2015年,大朗镇的内资工业赶上外资,基本持平。
至于蓝领工人失业和代工厂的倒闭,是无奈的转型阵痛,也是不争的事实。
机器换人
自2008年起,珠三角转型中,提出了“腾笼换鸟”口号,在此基础上,面对制造业的低迷,东莞市政府给出了“机器换人”策略,应对用工荒,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
为推进这一战略,2015年夏,市长袁宝成亲帅一众东莞制造业企业负责人,走上央视,专门录制“机器换人”,展示机械设备制造,“莞产”与“日产”pk并胜出。
此后,袁宝成无数次对媒体表示,一些企业的倒闭,是属于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并不能说明制造业整体遭遇了危机。他列举一些数字以此证明:2015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约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迈入了“6000亿元俱乐部”,智能手机、电子元器件以及服装、鞋帽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他说,“东莞堵车,全球缺货”,今天同样并非只是一句玩笑。
有人统计,从1月6日开始,到2月16日截至,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央视等国家级主流媒体,以“焦点访谈”、头版头条、人物专访等多种形式,对东莞进行了连续二十多次的高密度报道。对一地经济报道之密集,官媒数量之多,实属少见。“世界工厂”,仍是希望被保留的金字招牌。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