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华是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2006年公司成立,去年新能源汽车电池业务进入发展期,本以为能趁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热潮分得一杯羹,没想到2011年整个产业急速降温,《规划》至今没有露面。
方建华希望市场转暖的急切心态是国内成百上千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共同的心声。
“2011年是新能源汽车的调整年,企业要转变思路,不能总想着依靠国家政策。”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主任陈全世在近日举行的“2011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告诫众多坐等国家政策的企业们。
政策难产
原定于去年年底出台的《规划》再次推迟,让相关企业顿时失去了方向。
以方建华的公司为例,合肥公交2011年初本来要上300辆纯电动大巴,但是由于政府规划没有出台,计划没有实施。作为电池供应商,方建华的公司遇到了订单难题。
不仅如此,按照此前流传的《规划》细节,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可以减免,去年方建华的公司推广了250辆纯电动大巴,仅仅因为购置税的问题,企业要多承担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钱。
“企业要生存,1000多名工人需要我们去养活。”方建华无奈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记者获悉,《规划》未见出炉的原因在于需要再度修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透露,最近国务院再次开会审议,再修改《规划》。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再修改的原因仍然在于各方利益并未达成一致。
按照杨裕生的观点,“十二五”国家应该将重点放在“3+1工程”上,包括大力发展微小型纯电动汽车、采用增程技术发展大中型汽车、研究下一代电动汽车及其能源、发展传统汽车改启停式并提升技术。
“对《规划》的建议,我的观点是,电池是决定电动汽车性能的第一要素。”杨裕生给焦头烂额的政府部门开了一味“良药”。
“我们要承认电动车技术和国外有差距,其中首先是电池有差距,安全性有待提高,寿命不够长,一致性不够好,成组技术还在完善当中,恶性竞争和整车厂压价,使得电池现在自我发展能力和研发能力很弱。”杨裕生说。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补贴均为面向整车企业,电池供应商被排除国家补助之外。由于资金投入分散,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厂家处境普遍比较困难,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握仍然“受制于人”。
资本市场对该领域同样持观望态度。某投行合伙人认为,国内从事锂电池的公司由前年150家激增到目前600多家,真正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并不多。
杨裕生建议,希望能建立20亿元动力电池重大专项基金,扶持“民族汽车工业”。
整车企业对进入再度修改期的《规划》也有自己的想法,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平告诉记者,希望《规划》能够考虑到全球市场的趋势,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未来有什么趋势,希望能够客观反映这个趋势。
专家呼吁:企业先行
新能源汽车未来十年政策大纲迟迟未出,使得201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出现“投机热、投资热、产业冷”的新现象。
去年,国内示范运行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在1万辆左右,其中私人用车仅为10%,远低于此前政府预期。枫谷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张文驼认为,未来两三年,这个局面还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主任陈全世也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在2015年之前不会也不应该大力发展,在此期间,各方就应该踏踏实实做技术。
对此,陈全世呼吁企业,国家有政策很好,国家把标准定出来很好,但是没有这个补贴企业也要往前走。
“我们很多企业老看政策,包括标准,可是国外都是企业先定标准,再定行业标准,最后定国家标准。丰田20年前研发新能源汽车的时候,日本政府也没有给补贴。”陈全世坦言。
国内一些整车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众泰集团董事长吴建中在论坛间隙告诉记者,大家期待政府能够给予新兴行业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但政府层面也在看市场的反应,看企业的动作。
吴建中认为,车企需要“先行先试”,尤其是面对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观点、技术路线等问题,企业做自己能做的,最后让市场来选择。
认准了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律的中航锂电销售公司总经理卫哲睿同样感受到去年的产业遇冷,但仍然投进去十几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