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言,海尔的互联网转型之路没有前人可以借鉴,每一步都在探索,走的很艰辛。海尔的智能制造,起于制造,但绝不止于“智造”,系列升级转型将赋予海尔更大的创造力和张力,海尔要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符号。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样,海尔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既显得珍贵,又显得卓尔不群。
用户思维下的智能制造
纵观当前的中国市场,许多企业对于智能制造的理解仍旧停留在“机器换人”的层面,这种认知往往会让企业忽略了智能制造的本质,从而使其陷入想转型却不知道该怎么转的迷茫境地。按用户的思维建互联透明工厂,就是海尔对于工业4.0,或者说对智能制造的深刻理解。海尔布局互联工厂,其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全系统、全流程颠覆整个制造体系。
智能制造的“智能”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更在于对用户需求的把握。海尔通过前联研发、后联用户,进而打通整个生态价值链,实现用户、产品、机器、生产线之间的实时互联,全方位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具体来说,就是海尔借助前期交互平台实现与终端用户需求的无缝对接,并通过开放平台整合全球资源,迅速响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原来的为库存生产转变成为用户个性化创造,让他们从“消费者”变成生产和消费合一的“产消者”。
互联工厂模式不是一个工厂的概念,而是一个组织的概念。在这个组织里面,用户和利益攸关方可以全流程参与到企业每一个环节,企业每个环节可以与他们直接对话。同时,海尔互联工厂模式消除了中间环节,实现了用户、企业和利益攸关方的有机融合,这种模式创新正是全球制造企业未来变革的核心。
海尔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是人作为了第一出发点,这不仅是海尔文化基因中“以用户为核心”的表现,其也深刻践行了当前时代的主题——用户主导市场。即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而非工具。海尔新时代的探索,一方面将内部的员工转为创客,形成自驱动力;另一方面拉近外部的用户,形成演进推送力。但不论哪一方面,海尔对“人”这个个体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
开放平台上的定制之路
在进入网络化战略阶段后, 海尔赋予了“员工与用户”关系新的含义。海尔颠覆出“企业平台化、用户个性化、员工创客化”的“三化”战略,并以对内布局互联工厂,对外搭建U+智慧生活平台作为主要实践手段。这种思维运用在智能制造领域,则会孕育出全新的生产模式,即定制化。
定制化概念在互联网时代并不是什么陌生的名词,但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定制化并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第一是因为定制化家电生产成本过高,第二则是因为中国定制化市场尚未成熟。但海尔却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开启了由大规模制造向着大规模定制转型的道路,并将用户、研发资源、供应商和创客整合到一个共创共赢生态圈中。
开启大规模定制道路,也曾让海尔遭遇了诸多质疑,甚至有人将这条道路形容为“自寻死路”。但是随着Hello Kitty、迪士尼等一系列定制化家电的问世,海尔不仅没有被时代淘汰,相反的,其大规模定制模式正逐步显现出生命力。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世界顶级管理大师加里·哈默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海尔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单独一根羽毛仅仅只是根羽毛,但足够数量的羽毛就能汇成翅膀,海尔在探索智能制造过程中同样遵循这个道理。封闭式的发展难以应对变化万千的个性化需求,而汇聚全球的资源则有能力实现不可能的目标。互联工厂产出的产品是一个全球资源融合的结果,其不是孤立地生产,而是开放地兼容。除了无障碍引入全球一流资源外,海尔还将互联工厂“透明化”,用户通过手机端口就可以看到产品生产的实时情况,这种透明公开彰显了海尔打造开放平台的决心。
海尔互联工厂对于旧制造模式进行了彻底颠覆,它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厂的转型,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而这也代表着互联工厂已经探索出当下一种崭新的企业形态,即“互联企业”。零距离的互联网时代,造就了零距离的海尔式制造,以开放的姿态走大规模定制之路,这也是海尔“云接万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