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智能工厂是顺应产业发展趋势、融入国际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久前,我市召开智能工厂建设推进会,公布首批10家智能工厂建设企业名单,这些企业的将朝着智能工厂方向努力,而我市也将出台政策,对智能工厂建设提供强力支持。
智能车间:五六十台机器只需4个人工岗
进门,脱衣,带上头罩和把全身上下包得严严实实的防尘衣,净手,经过两道铁门,通道内的出风装置对着人一阵猛吹……南京开发区中电熊猫液晶面板6代线的生产车间,无尘要求几乎比医院手术室还要严格。
在橘黄色的暖光照射下,巨大而空旷的厂房内,机器人手臂不断从储藏间内抓取玻璃基板,通过传输带送到工艺线上。工艺线上,基板被机器喷洒PI液,再通过机械臂送到第二道工艺线,通过机器加热让PI液固化,并进行自动检查;下一步,通过紫外光配向,用光来改变PI的排列。再然后是涂布工序,在基板上涂胶,系统再进行自动检查。一次检查6块板,合格的打圈,不合格的打叉,出现问题自动停下来处理。主工序的最后一道是将两块基板贴在一起,精度可达到一微米。
这一趟流程走下来,大概200多米长、10多道工序,机器大约五六十台,却只需要4个固定的人工岗位,都是用于检查。加上工程师等,偌大的车间内只有20余名工作人员。而它的生产量高达一个月9万片液晶板,如果切割成5吋的手机屏,可以切出2250万片。
“这个车间的智能化体现在:一是每道工序都不需要人工,甚至连下达生产讯息都不需要人工指令;二是有异常情况发生时,系统会自动反馈出去,甚至会向上一道工序发出指令,要求它‘改正错误’;第三是五六十台设备分属不同厂家生产,却实现了底层互联,能够自由连接和通讯。”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成盒制造部副部长盛科说,液晶面板生产线上,最大的污染源是人,智能制造最大程度减少了人力使用,生产效率和质量却有显著提高。
智能工厂应具备自感知、自诊断、自适应能力
日前,中电熊猫6代线智能生产车间入选了江苏省首批智能生产车间。而就在本月,南京市召开全市智能工厂建设推进会,公布首批10家智能工厂建设名单。今年起,我市将用3年时间,培育50家左右智能工厂建设企业,以此为带动,引导全市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
位于江宁开发区的国电南自是我市首批智能工厂建设企业之一。该公司关键环节的生产实现了机器人化,记者在车间看到,焊接机器人伸出焊头,瞄准电路板上密密麻麻的小点,快速轻点,不一会儿,一块电路板就焊接完成了。
“明年公司将继续推进全自动化,朝着无人化生产线方向努力。”国电南自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刚说。
到底什么是智能工厂?同济大学博导、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张曙认为,智能制造不是“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制造设备必须带传感器,能够实现对自身状态、环境的自感知,具有故障诊断功能;具有网络通信功能,提供标准和开放的数据接口,能够实现与制造商、用户之间的数据传送;具有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感知的信息调整自身的运行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