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五洋纺机打造数字化工厂
“智能化服装生产一定是未来的方向。”五洋纺机董事长王敏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几年间,由于客户的需求逐渐变化,王敏其发现纺织行业出现了“小批量、多品种、精细化”的趋势,这对纺织机械的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3.5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包括关节机器人(22.060, 0.07, 0.32%)、AGV小车、立体仓库、堆垛机器人在内的一批装备正在运营中,而整个厂房里只有四十多名员工。带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参观的王敏其指了指厂房里的空地说,完成改造后用工人数还会更少。
这是位于江苏常州武进区的常州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下称五洋纺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8月19日走访该公司,见证到其正在建设国内纺织机械行业的第一个数字化工厂。
常州武进是全国纺织经编机重镇,这一设备主要用于高档服装面料的加工,国内一半以上都是来自武进。成立于二十年前五洋纺机是武进当地的重点企业。
“智能化服装生产一定是未来的方向。”五洋纺机董事长王敏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几年间,由于客户的需求逐渐变化,王敏其发现纺织行业出现了“小批量、多品种、精细化”的趋势,这对纺织机械的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年前,五洋纺机提出投资1.5亿打造业内首个数字化工厂,计划通过引进一批自动化、数字化的生产设备,融合大数据环境下的通讯技术,加快实现智能化生产。
建设数字化工厂只是五洋纺机厂接受智能化的项目之一。在更早的时候,这家公司开始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多项智能控制技术成果,实现了经编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记者走访期间了解到,五洋纺机自主研发的智能经编设备,如今已经能实现服装制作的3D编织打印,这在以往只有售价数百万元的国外设备才能实现。
“化纤材料的服装,现在可以做到没有任何一处接缝痕迹,所以叫做一体成型。”王敏其介绍,其下一步的目标是实现棉和羊毛材料服装的一体成型,进一步扩大这一技术的应用面。
探路纺织机械智能化
五洋纺机的数字化工厂是2012年启动的。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参观时,工厂的数字化改造还没有完成,但厂房里的很多工位已经实现无人化操作,一些员工可以同时操作多台设备,提高了用工效率。尽管设备很多是购买而来,但具体的编程设计却是五洋自己进行的。
“如果是按照现在的用工量,这个工厂需要200多人,但在进行数字化工厂建设后,现在只有60人左右,还包括15个主要是负责工厂建设施工的工人。”王敏其介绍,以后可能用工会更少,生产效率继续提升。
四年前做出这一决定时,五洋纺机已经意识到了纺织行业的趋势——对大批量同款式产品的需求正在逐渐减少,对品种数量和产品质量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
王敏其介绍,除了节省工人外,如今工厂的生产效率相比以往也提高了5倍,成本也大幅下降。而引入设备减少人工的另一个优势是,产品的精细程度进一步提升,“成品率已经达到了99%”。
经编机制造是五洋的主营业务,在引入数字化工厂建设后,其产品的销量一年可以达到800到1000台。“虽然现在纺织行业市场很差,但我们的销售不但没降,反而增长了20%。”
而未来这座工厂的生产效率可能还会继续提高。按照王敏其的计划,工厂还需要再投入5000万继续建设,预计最快3年后能够完成。“我们其实是从数字化起步,最终的目标是智能化。”
对于智能化这一概念,五洋其实并不陌生。在更早的2007年,五洋纺机就开始研究新的智能纺织经编设备,希望能实现服装制造的一体成型,面向门槛更高的市场。
“当时是有客户拿着一双德国生产的连裤袜,售价200欧元,问我们的设备能不能生产出这样完全没有任何接缝的产品。”王敏其回忆,后来发现如果要生产只能购买国外的设备,而这样一台设备就要七八百万。
这段经历激发了五洋尝试自主研发的意识。王敏其在先后六次去过德国、反复摸索设备改进的方法后,五洋终于实现了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