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参观了一汽大众奥迪位于长春的数字化工厂,这座工厂在20年前只有一条简易的奥迪200生产线,随后在1999年投产建成当时世界一流水准的奥迪A6生产线,直到今天,这里正在生产全新一代A4L(B9)、Q5、A6L、Q3等车型。
几周前,一汽大众刚刚迎来自己的25周年庆典,1990年11月20日,一汽和大众公司15万辆合资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约,到1991年2月6日一汽-大众成立,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企业横空出世。
最早的30万辆规划、15万辆起步,到年产100万辆、150万辆,再到2016年182万辆的产销目标;从25年前的一个品牌、一款产品,到如今拥有大众、奥迪两大品牌,覆盖12大系列产品,累计产销量突破1200万辆;一汽-大众25年的发展历史一直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同步,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成功的缩影。
我们知道传统汽车从钢板到最终车辆下线需要经历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四个主要工序,此次工场菌只参观了奥迪长春工场的冲压和总装车间,工场菌认为一个冲压车间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精益制造能力、自动化率和质检上。奥迪长春工厂的冲压过程依靠自动化设备在封闭的箱体内完成,保证冲压的精度的同时,确保了料件在一尘不染的环境下成型,成品质量大大提高。
而奥迪的总装车间,已经将数字化管理理念融入到生产的各个部分之中,这大大增强了车型柔性生产的能力。例如总装车间有近三分之一的地面面积被“物流超市”所占据,其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PicktoLight管理系统,确保了零件分拣、供应过程的零错误。
本土化研发和个性化产品未来可期
不同于海外市场,中国的道路交通复杂,消费者具备独特的用车习惯,即便是全球车型的引入同样需要研发部门进行的本土化研发,针对本土用户的习惯进行针对性的优化研发,才能使产品更加适合中国市场。
加长轴距已经是车型进入中国市场的家常便饭,除此之外有些车企会根据中国人的身体尺寸和对舒适性的需求,开发适合国内用户的全新座椅,根据国内不同地区的气候和路况特征,优化动力系统和底盘系统等等,这些本土化的研发将对未来智能汽车工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消费者的诉求未来将更加多样化,几十年前人们有一辆能够代步的汽车就已经很满足,但今天可能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汽车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与此同时,他们只愿意接受正常的售价,并且还要尽快提车。
在汽车产业中,高效生产的体系早已非常成熟。通过精细分工的供应商体系,汽车生产的过程已经实现了复杂的合作,每家供应商只需要生产自己专精的零部件,汽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采用不同的零部件完成基本的生产组织模式。
但汽车厂商在消费端模块化的探索远远不够。车厂倾向于给定一定数量的配置或选装,消费者选择的余地是很有限的。这其中当然有供应商体系、安全法规等方方面面的限制。未来的趋势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实现不同种类模块的加装,从而打造真正人人不同的汽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