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智能生产

加快实现“三化”步伐,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6-08-13 作者:佚名 
关键字:中国制造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许召元表示,智能化是着重提高制造的先进能力,绿色化是注重生产过程和使用中的环保节能,服务化是本身价值链提升的一个方向。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今年工业制造业的工作重点。上半年,工业增长处于合理区间,产业升级效果明显,“三化”建设步伐加快,但去产能、调结构任务依然艰巨。下一步,要继续开拓产业发展新思路,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努力促进产业整体向中高端迈进。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网站发文指出,上半年工业制造业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产业总体保持平稳态势,结构调整持续推进。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展顺利,效果明显。

供给质量持续提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员许召元认为,从今年来看,制造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制造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煤炭业的进展比较顺利,这是实行了276个工作日限量生产,从而达到去压减产量的效果;钢铁行业难度较大,要实现目标,短期内要确定一个工作的抓手。

    “钢铁行业最终目标是去产能,但要实现最终目标需要先完成中间目标,就是促进钢铁行业的分化,让好的企业效益更好,差的亏损退出。”许召元表示,要形成一个好的环境,促进钢铁产业正确分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具体来讲,一方面要依靠严格的质量和环保标准;另一方面要采取环保、排污等费用的征收手段,对好的企业少征收,差的企业加倍征收,通过市场化的措施促进分化,让市场调节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够实现较好的、高效的去产能目标。

    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率是今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提出在消费品工业领域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战略部署。加强对影响提升共性关键问题的研究,同时,发起设立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也被列入重点工作,要求推动基金以市场化模式投资运作,聚焦国民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许召元表示,我国的产业政策有了比较大的调整。以前专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财政、土地和项目的支持,对企业的干预比较大。近年来则是通过基金的方式,政府不直接选定项目。目前,国内许多地方都设立了产业投资基金,使产业收益明显改善,也避免了很多矛盾,杜绝了不公开、不透明的问题。

装备制造投资增长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工业增长处于合理区间,今年前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其中二季度增长6.1%,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工业主要相关指标均有所改善,上半年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0.5%,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PPI下降3.9%,降幅收窄0.9个百分点;1至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59%,呈现持续提高态势。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向记者表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装备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占整个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已上升到32.6%。其中,新兴的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机器人等领域,因为市场关注度较高,所以投资量增长较大。

    “装备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一些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符合中央关于部分行业去产能的要求。同时,由于装备制造业是为其他行业提供生产设备,装备制造业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投资加快,也体现了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换代的需求。”许召元表示,制造业投资下降较快,上半年同比增长3.3%,这其中有一个速度和结构平衡的问题,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该是属于正常现象。从全球来看,经济下行时,制造业投资都是负增长,这对结构调整优化是一个好现象。

    在日前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冯飞也表示,从上半年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的数据来看,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效应继续显现,工业经济运行缓中趋稳,多数地区、行业和企业运行状况得到改善,积极因素逐步集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较好基础。

2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