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工业机器人庞大的市场需求、较低的保有量、较低的密度、国产占比少、应用领域广泛,再加上政策的支持及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十三五”期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可期。
工业机器人发展持续走高
随着扶持政策的不断加码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我国本土品牌工业机器人企业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机构预计,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到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10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达23%。
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本体、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器、传感器等构成。其中,三大核心零部件减速机、伺服系统和控制器是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部分,也是产业链的核心所在,成本占比超七成。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基本被国外厂商占据,国产机器人品牌市场份额仅为8%,未来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控制器与国外产品差距较小,有望率先实现进口替代。控制器是根据指令以及传感信息控制机器人来完成一定的动作或任务,控制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机器人性能的优劣。从成本结构来看,控制系统占了机器人总成本的10%左右,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近年来,国内部分数控设备厂家研发机器人专用运动控制产品,并逐步走向成熟和产业化。随着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未来几年机器人控制器国产化进程将提速。
全球市场发展状况预估
自2009年起全球工业机器人供应量迅速增长,5年内年平均增速达到30%以上,到2014年全球机器人供应量22.9万台,同比增长28.54%;销售额达到106亿美元,同比增长11.58%。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IFR)预测,按照15%的平均增速计算,到2018年全球机器人供应量可达到40万台,销售额可达到160亿美元以上。
分地区来看,亚洲是工业机器人销售量最大的地区。根据IFR统计,2014年亚洲和大洋洲供应量约13.9万台,占世界总量的60.83%,同比增长40.98%;美洲供应量约3.3万台,占比14.4%,同比增长6.5%;欧洲供应量约4.5万台,占比19.7%,同比增长5.3%。
不过,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只有36台/万人,与全球平均66台/万人还有很大的差距,而韩国、日本和德国在这一领域的数字分别为478台、323台、282台,分别是中国的15倍、11倍、9倍和5倍。与韩国、日本、德国这样的高端制造强国,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今年国家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及机器人等创新产业,目标在2016-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预计到2020年,我国机器人销售量达到15万台,总保有量达到80万台;到2025年,销售量达到26万台,保有量达到180万台。
行业发展呈现三大新趋势
相信在《中国制造2025》的指引下,我国巨大的制造业规模和发展潜力将为国内机器人企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未来如何我们无法断言,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却呈现如下三大发展态势:
二线品牌迎头赶上四大家族表现不一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被四大家族所垄断,但其市场份额随着其他品牌厂商的快速崛起已经有所下降,特别是中国本土品牌的产能迅速扩张以及诸如川崎、爱普生、欧地希和松下等日资品牌对市场的深入渗透,四大家族的市场份额出现小幅下滑。
协作型机器人成新趋势
为拓展新的应用领域与保持业务持续增长,各大知名机器人厂商纷纷推出人机协作型工业机器人,力图抢占下一代机器人技术的制高点。与传统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拥有独特的创新优势,灵活轻巧、安全系数高、价格低、简单易用等是人机协作机器人的特色,其为机器人打开3C电子制造巨大市场空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突破口。
工业机器人在3C制造行业应用日益广泛
3C制造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一直都是使用人工进行重复高强度的劳动。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机器人逐渐被应用于3C制造行业,机器人技术为3C制造企业带来了效率的提高。为了满足电子产品组装加工日益严格的要求,机器人也根据3C制造上的需求,进行特制,小型化、简单化的特性实现了电子组装高精度、高效的生产。在提高产品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了设备的占地面积,降低企业的土地成本。未来,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逐渐广泛,传统3C制造行业也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