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研发:给企业创新装上智能的“心“
发布时间:2017-04-25
作者:
夷萍
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
《中国制造2025》给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薄弱的传统中国制造企业带来了挑战,为了真正实现“工业4.0”,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对技术能力和组织架构进行转型和升级。
《中国制造2025》给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薄弱的传统中国制造企业带来了挑战,为了真正实现“工业4.0”,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对技术能力和组织架构进行转型和升级。
强大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制造业总体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国制造2025”把创新摆在了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工业4.0概念下的“智能研发”是实现强大的创新能力的支柱和必要条件。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的数字化的研发管理将大幅提升研发效率、降低研发风险,增强创新能力。比如,沃尔沃汽车开发中心使用虚拟化技术,在正式进行撞击测试之前,首先模拟400多次撞击实验结果,减少撞击测试的整车数量,从而减少成本和装配时间,大幅提升了研发效率。同时,“智能研发”也要求研发团队拥有统筹贯穿产业链智能化的要求的能力,进行相应产品研发设计,以支撑之后的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销售管理等产业链可视化联动,进而实现灵活协同为终端客户加速提供高度定制的产品和服务。
工业4.0下的“智能研发”管理,可以让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1)缩短研发周期、 2)提高研发风险可控性、 3)增强创新能力。
首先,在研发过程中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虚拟模拟及个性化技术,将大大帮助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虚拟模拟是指对所研发产品进行数字化描述,在产品开发理念过程,针对产品硬件、软件或软硬件结合的特征和性能等进行模拟化,以便在开发初期阶段确定生产可行性及产品价值。例如,现在一些电子研发制造企业在进行产品性能试验时,需要等待硬件、软件皆到位,样件组装完毕,才能进行各类关键性测试。而硬件的到位不仅需要与供应商进行大量沟通,确定参数,还需要一定的模具准备时间。整个流程造成了测试的延后,若测试结果因某个参数不理想,需要重新准备硬件,又将拉长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效率。而通过运用虚拟化产品开发管理技术,企业将不需要再因为诸如上述提到的问题,消耗实际的研发时间。虚拟化技术帮助企业在开发前期即进行产品模拟,产品测试不需要等待硬件到位,即可进行性能测试,从而大大缩短研发周期。
另外,在研发中将广泛使用个性化技术即对单个产品进行数字化描述,以便在产品周期各阶段都可以快速的追踪到产品及配件、元件、电子件等各类部件。通过追踪单个产品的部件,可以帮助研发部门得到及时产品数据,进行产品或解决方案优化。尤其对于大规模定制产品,一旦任何环节出现产品问题,研发部门都能迅速得到产品相关制造、使用数据,与相关部门协作进行产品优化,改善用户体验。产品数字化将帮助研发部门减少不必要的数据收集、确认、再收集的过程,从而加快优化效率。
其次,通过智能嵌入、大数据和实时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分享,以及全面使用贯穿产品周期的开发、制造、物料和使用数据,将大幅降低研发风险,从而降低产品周期管理中其他环节因研发问题导致的潜在损失,例如样品测试失败、生产停线、质量退回等一系列制造和产品问题。智能嵌入技术可协助实现实时数据收集与传递。与传统的现场数据收集后,再人工输入系统不同,嵌入服务将帮助实现实时环境和使用数据的采集和传输,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实时性。实时数据能大幅加强研发设计产品的可靠性,减少因数据不精确、数据滞后或差别环境造成的产品问题,从而降低产品开发风险。
最后,数字化管理将推动企业产品研发创新。主要包括通过大数据、云技术等多种自动化数据收集和分享,构建产品研发平台,通过平台广泛收集产品周期中所有涉及群体,包括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及其他外部相关方的反馈和建议,发掘创新机会点,或优化现有产品方案。同时,运用自动化数据推动的大数据分析及分享也将大幅有助于加快开发人员和工程师的学习曲线,即一定时间内获得技能和知识的速率,进而提升团队整体创新能力。
达到智能化的研发管理将进一步推动制造、物流、销售环节实现工业4.0。研发部门可以在研发过程中结合制造、物流、销售的智能化需求,设计开发产品,以更好的加快制造、物流、销售环节效率,缩短产品开发生产周期,实现大规模快速定制化生产,提高消费者、客户对产品或解决方案的满意度。例如,通过实现模块化管理技术,优化产品模块设计,可以使客户能在最短时间完成解决方案配置,同时将模块化设计运用到生产线制造流程管理,从而达到快速定制生产的目的。
总而言之,依靠信息化技术而实现的“智能研发”将在未来10年成为提升企业创新研发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等一系列智能产业链板块的重要支撑和必要条件。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