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几乎跟华为请IBM开展IPD咨询的同时,某华为同行也斥巨资启动了全球研发体系建设咨询项目,因为各种机缘,我非常幸运地作为顾问方,于前期阶段设计了总体思路框架,并参与了项目交付过程。那个项目前期雇请了PRTM公司顾问设计流程、组织,采用和IPD一模一样的研发管理方法论。并设计了一系列新产品开发规范,包括产品生命周期和新产品开发周期决策评审点、项目管理体系、需求管理、配置管理流程、技术人员资源和绩效管理等等。
虽然该项目成效受到了企业认可,但是华为在后来巨大的成功,在社会上为IPD罩上了光环,而我参与那个项目在市面上没做啥宣传,渐渐就不太为人所知了。其后十来年,在机械、汽车、消费品等行业,我还参与过若干研发流程和组织再造、产品主数据管理、产品标准化、PLM实施的咨询项目,通过实践经验再返观周围,很多企业对华为IPD的盲目崇拜实在是走入了误区,生搬硬套者众,脱离了研发创新的实质。
各种关于华为IPD的文章和书籍随处可得,数百页的华为IPD流程指南在网上可以轻易下载到,关于IPD的具体思想和实践在此不做赘诉,百度“华为IPD”有一千三百万个结果。
我认为,IPD包含如下管理要点:
将IPD落地的重要手段还包括:
企业实施以上IPD内容,我认为需要具备四个前提。对不具备这些前提的企业,华为的IPD你学不会,而且没有必要学:
作为华为的师傅,IBM引进IPD的时代背景是郭士纳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对公司的管理再造,这段历史在《为什么大象不能跳舞》一书中有详细 描述,组织上表现为全球运营从国家等区域运作模式改组为全球产品事业部(IBM叫Brand)集中损益表的模式,管理体系上,实现全球的业务流程标准化,MP和IPD就是几个全球标准化的流程体系之一。简单说,就是由区域诸侯变为各产业集团垂直管理,按这个逻辑,毫无疑问产品研发管理需要被收权、集中,而同时又要适应、匹配IBM的产品、地区、行业的三维矩阵组织,所以,考虑到复杂协调关系和集中决策的IPD方法会被IBM引进。
可以观察到,IBM版的IPD和PRTM的原版思想有一些变化,除了前述“产品组合管理”简化成“市场规划”流程外,例如在产品机会开发通量 上,希望通过早期筛选提高后期通过率,由PRTM的“喇叭形”改为IBM的“水管型”从这也可以看出,华为学习IBM的IPD,不仅是研发流程上,在其业 务国际化过程中,还刻意模仿了IBM的组织和流程管理思想。想引进IPD的企业,是否也具有IBM、华为的这些历史背景因素?
这种西方教科书式的研发管理方法,也并不是包治百病。阶段式产品开发类似于软件工程的“瀑布式开发”方法论,随着行业发展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采用“原型法”这类所谓快速迭代、敏捷的方法;在产品开发的世界,例如消费品,随着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消费品的新产品上市成功率越来越低,通过改善流程和内部决策准确性的方法来提升赢率的方式,边际收益越来越高,可能多付出几倍的成本,赢率也就提升1-2%,不如把精力放在拼速度,拼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上,让决策更加简单,让客户声音离产品更近,让更贴近市场的人更有决策权,承担相应风险和收益。
《重新定义公司》一书中,就非常尖锐地批评了这类IPD方法,包括“过关制”、高层决策等等,书中这样写道:
“ 乔纳森刚加入谷歌不久,就目睹了两位创始人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厌恶。作为一名资深的产品管理高管,他对产品研发中所设的“过关制”("gate- based" approach)并不陌生。多数企业都在用这种方式:设立明晰的阶段和步骤,并安排公司自下而上的各级管理者进行层层评估。这种方法的初衷是节约资源, 将广泛散布的信息汇集到一小撮决策者那里。乔纳森本以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将这种制度带入谷歌,他非常自信传播这一制度的使者非他莫属。
几个月之后,乔纳森给拉里提交了一份产品计划,将“过关制”研发方式展示得淋漓尽致。计划中包含了步骤、审核、优先次序,还有两年内推 出的产品种类及上市日期。这份计划是教科书思维模式的杰作,乔纳森应该赢得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校长在背上鼓励的一拍。可惜,现实并非如此,因为拉里讨厌这种 方式:“你见过哪个团队的表现能超越既定目标?”呃,没有。“你的团队研发过比计划中更出色的产品吗?”也没有。“如果是这样,计划还有什么意义?计划只 是在拖我们的后腿罢了。一定有比计划更有效的方式,去和工程师谈谈吧。”
听了拉里的话,乔纳森豁然意识到,原来他所说的“工程师”并非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工程师。没错,拉里所说的工程师都是杰出的程序员和系统设计师,但除了技术方面的资深经验之外,很多人还具备敏锐的商业头脑,在创意上也是才思泉涌。
从大学校园出来的谢尔盖和拉里给了工程师非同寻常的自由和权力。传统的计划管理方式对这些工程师并不适用,这些条条框框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指导,但同时也设下了羁绊。“为什么要束缚大家的手脚呢?”拉里告诉乔纳森,“这样做太蠢了。”
过去这些年,我目睹了不少中小型企业东施效颦华为IPD的场景,大多数靠了解华为实践的华为前雇员来引进IPD的咨询项目都是不太成功的,一 家卫浴洁具企业引进华为IPD业务流程,却缺乏组织变革经验,半途而废,一家餐饮企业用华为IPD方法搞新菜研发,成本上去了,效率变慢了,最终放弃。所 以,企业研发管理创新,要回到管理思想的本质,尤其是前述不适用IPD的企业,我认为,中小型企业的研发管理务必要在如下环节跳出IPD窠臼:
因此,我送给中小企业(100亿以下)企业家一个忠告,牛叉的产品,是由热爱产品的天才开发出来的,在人群中,天才是少数,庸才是多数,识别好、选拔对这些产品天才,给他们足够的授权,设计好结果导向的激励措施,远远比搞啥流程、评审、绩效体系重要。
不过,每位企业家都有自己的千亿企业梦,如果你认定是俺千亿企业目标来设计你的IPD框架,那我还是衷心祝你的IPD之路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