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观点评论

中国无法赢得下一代制造业?

发布时间:2016-09-10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关键字:制造业 
最近对中国制造业的讨论一直甚嚣尘上。网上有篇热文,探讨中国制造业,题为《中国制造业的衰落,会让其他所有折腾都成一枕黄粱》。

    中国无法赢得下一代制造业?当然不是!

    最近对中国制造业的讨论一直甚嚣尘上。 网上有篇热文,探讨中国制造业,题为《中国制造业的衰落,会让其他所有折腾都成一枕黄粱》。作者香山居士是某大型国企的高级技术工程师,整体上,对中国制造业持悲观态度,认为近两个多世纪,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上并无存在感,而未来,更是雾里看花。

    就在我们自我反省,为制造业的未来寻找出路之际,美媒却给出了不同声音。美国《福布斯》网站最新发表了题为《为何中国将能主导下一代的制造业?》的文章,认为有迹象表明,中国的产业正在追赶西方,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过了西方。

    文章引用了由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的一个机构)历时九年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创新能力最强经济体25强的行列,与瑞士、英国和美国等国家齐肩。

    当真?

    中国制造业衰落了吗?

    以下是香山居士的观点:

    事实上,我国不管是高校还是企业,特别是国企,行政化色彩甚浓,官员的眼里只有政绩、土地、金融,很多对实体技术一窍不通,缺乏合理的实体产业政策规划。体制问题始终严重制约着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线的人都清楚:我国制造企业虽然也有技术上的革新,但缺少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任何缺乏核心技术的模仿创新,将无法根本扭转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弱势地位,更别说弯道超车。

    毫不夸张地说,国与国技术上竞争的残酷丝毫不亚于战争,只是它是一种表面文明的战争。纵观历史,任何国家的崛起都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优势,不管是当初的英国,还是今天的美国,日本,德国,都是挟高附加值制造业睥睨群雄、傲视天下。

    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希望如今的中国,能够自我革新,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制造业,做“中国制造”。

    美媒分作两派

    维韦克·瓦德瓦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为什么中国拥有不了下一代制造业》:对中国新的10年计划“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探讨,认为虽然中国向这个庞大的现代化计划投入了1500亿美元,“但不管花多少钱,中国根本无法赢得下一代制造业”。

    原因在于,“中国的机器人质量差,效率不可能比美国的机器人高。而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劳动力缺乏技能,无法在先进制造业的环境中完成工作。”

    《福布斯》则认为,不应该草率否认中国有发展其技术、提高其员工水平的能力。

    例如,只采用本土计算机芯片制造出来的中国超级计算机“神威”比美国最厉害的超级计算机还要快5倍。此外,在基因编辑、大数据分析或5G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中国的专家是全世界最好的。

    由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的一个机构)最近共同完成的《全球创新指数2016》报告认为,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创新能力最强经济体25强的行列,与瑞士、英国和美国等国家齐肩。

    在过去九年里,《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根据82个指标对100多个国家进行了调查。其中一个重要指标被称为“创新质量”,看重的是大学的品质、科技出版物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中国在创新质量的排名中升至第17位,使之成为这一指标中中等收入经济体的佼佼者。

    文章称,中国的制造企业几乎都是私人或外国公司所有的。它们完全有动力去创新和完善。工资在上涨,但生产效率也在提高。根据《经济学人》,中国的生产率远高于印度和越南,到2025年预计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

    沃顿商学院的莫里斯·科恩的研究表明,中国在一些行业中领先,制造业“回流”到发达经济体的事情没有大规模发生。事实上,制造商希望把生产迁移到靠近消费者的地方,而近7亿消费者都在中国。

    文章称,事实上,中国的制造业正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在制造业和供应链,有大量巨大的创新活动出现。瑞士工程公司ABB公司的一位高管史毕福曾说过,中国的电子制造业非常先进,以至于是“世界正在向中国学习”。

    文章称,美国人可以做得比这更好。美国的竞争优势决不应该指望中国失败,或者自己创新不了去复制中国的创新产品。

    也许制造业的现状并没虚张声势的美国人说得那么好,但也决计不会如目前某些个耸人听闻的标题里讲得那么糟。

    前两天叶檀女士在南京演讲,席间说的一句话深以为是,大意是甭看报道和新闻把未来写得如何悲观,新房的销量才能真正看出人们对国家与城市的信心。你看此时此刻,“日光盘”的新闻仍不时见诸报端。

    有恒产则有恒心。所以,未来差不到哪里去。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