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
国内无人驾驶产业仍处于萌芽期,部分细分市场仍为空白。
从整车制造视角看,除运动控制系统、辅助驾驶系统ADAS和GPS等可以延用传统车辆制造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技术以外,其他大部分无人驾驶技术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多主体包括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技术提供商等联合研发、生产,涉及的产业链较长,目前大部分关键技术在我国市场均没有成熟产品。
近年许多顶尖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核心技术不断获得突破。而且成本下滑,一些无人驾驶汽车关键零部件成本有下探趋势。此外,无人驾驶符合汽车智能化和互联网化的趋势,是互联网浪潮下汽车行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政府的重视度较高,《中国制造2025》也明确提出加快汽车等行业的智能化改造。这些因素将促进无人驾驶的快速发展。
2020年将成为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元年,并从此进入爆发增长期。202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约20万辆,有望产生2000亿至1.9万亿美元的产值,2035年将达到约1100万辆,届时无人驾驶汽车保有量将达到约5000万辆,其中北美市场上的份额将达到29%,中国为24%,西欧为20%。
当前距离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预计到2020年无人驾驶将初步实现商业化,具备较强资金、技术实力的投资者可以提前布局,为将来占领市场、制定行业国际标准争取主导地位。对于资金量相对较小的投资者,可以针对无人驾驶的细分领域进行突破,比如当前国内一些尚未完全成熟的无人驾驶技术。投资者应该注重校企合作,无人驾驶对技术、人才要求非常高,投资者可以积极挖掘高校资源,为技术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虚拟现实
随着消费级产品陆续推出以及随之而来的媒体宣传,消费者对VR产业的认知度逐渐提升,扩大了潜在用户群体规模。虚拟现实产业链初具规模,产业链各个环节均有企业布局,产业配套也已经基本完成,将有力地支持虚拟现实行业进入快车道。
国内VR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虽然2015年仅为15.4亿元,但预计2016年将达到56.6亿元,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550亿元。虚拟现实有望替代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个人机交互入口,市场潜力无可估量,目前硬件销售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随着下游内容开发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成熟,其盈利模式将逐渐多样化,未来盈利空间大。
虚拟现实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硬件生产将逐渐实现产业化、规模化,预计近两年内将有更多厂商和设备能够在核心技术参数上达到VR级。而VR头戴式设备的逐渐普及,VR内容分发或将独立发展,最终成为重要平台。随着行业逐渐发展、内容日趋丰富、版权趋于规范,用户在一家硬件公司获得的内容非常有限,VR应用分发逐渐成为一个独立产业环节。
目前已经有大量内容公司投入VR内容的开发制作,预计2016年VR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将会得到质的提升,基于这些内容,VR设备的普及率和活跃率将得到坚实保障。产品方面,尽管当前VR一体机难以兼顾轻便与性能,且价格较高,最不成熟,但用户沉浸感较好,消费级市场形成后,未来有望成为主流。
在全球互联网入口终端升级浪潮的背景下,现有的智能手机配置已不能完全满足物联网时代连接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的关系需求,人机交互高智能化升级是大势所趋。VR在多方面已显示出超越智能手机的潜力,是下一代人机交互平台的强力候选,发展前景广阔。
智能物流
快递业务爆发式增长,企业盈利微薄,效率提升迫在眉睫。2011-2015快递业务量CAGR超过50%,2015年全年快递业务量约1200亿件。快递行业为人力密集型产业,快递行业人力成本占比超过40%、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盈利空间受到压制。快递物流自动化是降本增效的突破口,且行业具备自动化改造的客观基础。
智能物流市场规模较大,以自动化物流系统来看,其市场规模从2001年的不足20亿元,迅速增长至2014年的425亿元。预计至2020年,国内的自动化物流系统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未来几年行业增速有望保持15%以上。
快递行业竞争激烈,企业密集登陆资本市场,快递公司上市持续催化。自2015年底以来快递公司密集登陆资本市场,资本开支将大幅上升驱动智能物流装备需求提升。
●2016年3月28日,阿里旗下菜鸟网络宣布融资10亿元,联合物流合作伙伴组成菜鸟联盟,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加速行业在智能物流领域的竞争。
●2016年4月9日,圆通借壳大杨创世上市,总投资46亿元提升硬件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圆通智能化改造引起同行追随。
智能物流行业政策扶持明显,且中短期政策效应有望加强。政策的核心脉络是引导物流业向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智能物流转型,打造现代智能物流服务体系。2016年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打破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等瓶颈,打造智慧物流体系”,智能物流主题再次受到政策高度关注。
●我国智能物流行业呈现出一个充分竞争的态势,市场上主要的上一定规模的物流系统集成服务商有20多家。
●从市场份额来看,国外厂商约占据三分之二的份额,国内企业则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巨头。
●就智能物流装备而言,目前内资厂商仍然停留在设备供应商或系统分包商的阶段,单体规模都较小。
随着智能物流装备企业研发制造水平地提升,内资厂商的装备产品已经能满足大部分一般应用需求,对国外纯制造商的高价产品形成了较大冲击和替代。
接下来内资厂商需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硬件精益制造水平和软件性能,提高产能稳定性,未来快递等价格敏感性行业智能装备需求激增将为价格优势显著的内资厂商打开成长空间,经过一段时间集成经验积累加上对我国行业企业更为熟悉的本土化优势,我们相信未来内资企业在一些应用领域将能成长为系统集成商并通过兼并收购不断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