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其它

黄培:工业软件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7-09-15 作者:e-works整理  来源:e-works
关键字:工业软件 制造业转型 
2017年9月2日,由中德智能制造联盟和e-works数字化企业网联合主办的2017(第二届)工业软件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辽宁大厦隆重召开。会上e-works总编、CEO黄培博士做了题为《工业软件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演讲,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制造业的信息化的理念也在不断进化。从十五期间的“制造业信息化”,到十一五期间的“两化融合”以及十二五期间的“两化深度融合”,再到十三五期间的“智能制造”。很多制造业关注数字化转型,不但国内的企业关注,国外的企业也在关注。在国外甚至有人提出数据化,认为数据化和数字化,含义是不一样的。但总的来讲,数字化转型是要智能地连接人、物和业务。这里面其实涵盖了很多内容,如机器学习、改善用户体验、实时分析,协作、移动、物联网,以及各种业务的集成、APIs、微服务等等。

    图3是e-works总结的智能制造包含的范畴。使能技术包括物联网、机器人、增材制造、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电子数据交换、AR/VR、人工智能等;智能产品与智能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智能装备、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到智能工厂,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模式的创新;智能研发、智能管理、智能物流与供应链则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运营模式的创新;而智能决策则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决策,工业软件是无处不在的。

智能制造包含的范畴

图3 智能制造包含的范畴

    我认为智能制造有五个基石,分别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正是由于这五方面的技术目前都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才使得今天的智能制造成为一个真正的热点,达到了实用的阶段。如自动化技术,现在有很多厂商都研制了协作加机器人,机器视觉、语音识别这些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应用,5G的应用也指日可待了。

    图4讲得的都是约翰迪尔的拖拉机,这张图显示了产品进化的过程。最初,拖拉机只是一个纯机械的产品;后来约翰迪尔给拖拉机装上了一些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将它升级成了一个智能产品;之后又加上了互联的功能,使其成为了智能互联产品。然而这样还不够,农机系统除了拖拉机,还有播种机、收割机等等,所以约翰迪尔又打造了自己的农机产品系统。而农机系统知识农业管理系统的其中之一,此外还有灌溉系统、种子优化系统、气候数据系统等,这就形成了一个产品体系了。在这个过程中,工业软件的重要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在产品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核心的作用。

产品进化的过程

来源:Michael Porter,Jim Heppelmann:智能互联产品如何改变竞争格局,哈佛商业评论

图4 产品进化的过程

    此外还有很多产品都在不断地进化。例如汽车就在不断创新,出现了智能驾驶(自适应巡航ACC、自动泊车APA等)、智能互联(在线娱乐、车载社交、远程控制等)、智能交互(屏幕化显示、屏幕震动反馈、辅助照明等),统计显示,目前70%的汽车创新来自汽车电子;而60%的汽车电子创新属于软件创新,可见工业软件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企业在建新的工厂,企业在建新工厂前,可以先做智能工厂仿真。工厂仿真优化,可以针对新工厂建设与现有车间改造,基于企业发展战略与前瞻性进行三维工厂模拟验证,减少未来车间调整带来的时间和成本浪费;物流仿真,可以通过物流仿真优化工艺、物流、设施布局、人员配置等规划方案,提升数字化车间规划科学性,避免过度投资;机器人规划/仿真,可基于三维空间,验证机器人工作可达性、空间干涉、效率效能、多机器人联合加工等,输出经过验证过的加工程序,提升工艺规划效率;加工仿真,可真实反应加工过程中工件过切或欠切、刀具与夹具及机床的碰撞、干涉等情况,并对刀位轨迹和加工工艺进行优化处理的;装配仿规/划真,可通过仿真对关键工艺进行装配仿真分析、人机工程分析、装配过程运动学分析,最终可输出三维作业指导。

    图5是德国著名的工业4.0专家Scheer教授提出的,在整个智能工厂里,底层是实时智能工厂,是硬件设备、产线自动化层面。中间层是CPS,我认为这是指相对狭义的CPS,主要指的现场的总线数据。从Y字模型可以看出,企业既要处理好订单系统,也要注重产品系统。

Scheer教授提出的Y式模型

图5 Scheer教授提出的Y式模型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