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腾讯研究院出版了《互联网+制造:迈向中国制造2025》,从四个方面集中概括了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将为后者带来的变化特征,其中最后一条概括为“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书中指出,量体裁衣式的单件小批量定制生产将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线生产,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转变。在未来,生产组织形式将包括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来构建企业的新竞争优势。
以此为标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柔性定制所形成的新供应链使得部分传统制造业开始注重研发、设计的产品服务功能。但从整个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要达到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互联网+制造业的探索的确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服务型生产分工出现
在柔性定制的生产组织方式中,依托互联网平台,传统制造企业只要将产能数据上传网络平台,便可获取订单,这让制造业企业不用再用产业集聚的方式来吸引市场,产能跨区域调配成为可能。
在浙江杭州多个制衣企业里,记者都发现了工厂在互联网的赋能后开始呈现出的产能分工现象:
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将杭州的本地工厂转化为专门承接网络预售需要的首单制造工厂,在此过程中同时为服装电商卖家提供服装款式的设计与研发等工作,由于企业更加接近于电商卖家,在款式研发与设计的服务过程中双方的沟通效率自然会更高。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制衣企业开始将产业内迁,用于承接订单量更大的“翻单”或者追加订单。
在杭州誉记服饰有限公司,余告诉记者她的工厂里有4个90后服装设计师,专门为工厂合作的淘宝卖家进行定制化的服装设计与研发。
“等到版型磨合好后,预售情况好,翻单就可以让湖北的工厂进行加工。”余如是告诉记者。
这种产能的分工模式背后可以清晰地看到,互联网的赋能作用,使得不少传统制衣企业开始转向服务性制造的趋势,“沿海研发与设计+内陆生产线”的模式既是不同市场要素驱使下企业产能调配,也是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开始。
可以预见的是,当有了互联网的赋能后,这种生产分配模式的未来发展预期可能会使得余的工厂逐渐剥离生产加工,从而转化为市场效益更高的服装研发与设计。
数字经济智库新零售研究中心主任傅蔚冈告诉记者,随着网络平台的运用,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垂直上下游一体化的趋势,所有的东西都不是自己生产给消费者,而是只提供设计,后面全是外包。
“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获取模式的不同,会演化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傅蔚冈指出。
挑战与机遇并存
虽然在以“淘工厂”模式为代表的互联网赋能作用下,一些浙江地区的传统中小制造业开始向服务型制造的方向进行转变,但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这也意味着,在当前互联网赋能制造的模式探索下,传统中小制造企业想要转化为服务型制造的道路上,机遇挑战始终并存。
从发展阶段来说,当前互联网与传统中小制造企业的结合尚不充分。一方面,现实中很多中小制造企业依然对原有的销售渠道进行路径依赖,只是将互联网平台作为销售渠道的补充与选择;另一方面,产能“上网”的中小制造企业呈现出东部沿海聚集,而中西部地区明显分布不足的阶段特征,这表示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企业目前仍然还是以传统大规模生产模式为主。
重庆市互联网界联合会副会长李滨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定制化生产,C2B模式目前在数量上还是相对的小规模,对于传统大型的制造业企业来说,现阶段仍然是在比拼规模,这在中西部地区十分明显。
“柔性定制化生产一定是一种趋势,只是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李滨虹指出。
事实上,东部沿海地区这种柔性定制的生产组织方式变革,也正体现出民营中小制造企业的市场灵活性,在与互联网融合过程中能够轻松实现“小船好调头”的市场尝试,成为其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转型升级的优势所在。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建军告诉记者,浙江的中小制造企业先天性就对销售环节十分敏感,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持“以商带工”,拿到市场订单后再去制造,这成为当前众多中小制造企业需要互联网平台的根源。
“柔性制造的关键不是制造环节,而是适应市场的千变万化,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就有优势。”陈建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浙江经济发展本来的弱点正是中小制造企业多,甚至包括家庭作坊,但在互联网的空间中,这些中小企业就形成了一个柔性的生产系统。
“中小企业云集,块状经济特征在与互联网结合后,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将越发明显。”陈建军如是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