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迎接AI新时代,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在成为全球前沿技术的“秀场”。
服务领域,活跃在进博会新闻中心的“豹小秘”,为参会人员提供智能引领、服务接待、讲解咨询;工业领域,焊接、检测等工业机器人既能完成复杂的车身精细化扫描,搬运、协作等功能也不在话下……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各国工业和互联网巨头都带来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中国“首秀”。
作为一个诞生了60多年的词汇,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历过多轮起伏,此轮“AI热”最大的特色就是落地。一系列“+AI”的场景真正走到行业中,解决痛点、提高效率。
在卡尔蔡司的展台上,机器人正在对车身进行精密检测,让车身从抽检变成100%覆盖。来自德国的机器人企业库卡把智能工厂的“mini”版搬到了现场,机械手臂联合作业,向观众展示机器人的灵活、高效和精密,完成中国“首秀”。
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江兵说,从设备成本上来看,“+AI”的数字化工厂的一次性采购成本肯定更高。但是,智能工厂的特色就在于,有了大数据和AI的加持,后期的维护、维修等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从整体财务上看,“+AI”可以更省钱。
当人工智能走出实验室、开启更多应用场景后,智能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国际合作已是“标配”。高通首席执行官史蒂夫·莫伦科夫表示,高通在南京、重庆等地都建立联合创新中心,还建立了风险基金,将助力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如果在医疗设备即时采集并上传你的心电图信息后,AI医生能第一时间初步判断,并将结果交给三甲医院的医生,作为辅助参考,检查还需要去大医院吗?在智能与高端装备馆,美国GE公司就带来了这样的心电图解决方案。
在GE医疗生命健康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周怀宇看来,GE的很多AI技术探索、应用在中国和发达国家是同时探索、同步上市,政府部门积极制定游戏规则,可以让这些人工智能技术更快、更好地服务更多人。
在6日召开的智能科技与产业国际合作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说,中国人工智能正在驶入快车道。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工业和服务机器人进入实际应用,一些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生态持续完善,中国人工智能的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初创企业崭露头角。
“中国是制造业和互联网大国,将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景,中国政府也欢迎跨国机构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企业,共享中国发展红利。”苗圩说。
“我们的活跃用户里,80%来自海外,全球资源整合和技术组合是我们非常关注的。”猎豹移动首席执行官傅盛说,目前没有人能定义“机器人”的模样,所以AI服务机器人的出炉过程中,公司在美国、以色列寻找顶级供应商,这个产品其实是全球创新的结合。
这种国际融合正不断加速。借着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东风,9月17日,上海就迎来了一批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项目的集中签约。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微软、亚马逊等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将在上海设立人工智能科研机构。
傅盛预测,最适合走出去的AI产品应该是软硬一体的。单纯的软件有可能会“水土不服”,但硬件产品做适配后很适合以标准化的方式,出海探路。“互联网的发展,让中国磨练出一大批应用型人才,将在AI的新舞台上,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