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将在东中西部选择部分城市或城市群建设国家级示范区,将目前已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实施的简政放权、财税金融、土地供应、人才培养等有关政策扩展到示范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会议指出,将在东中西部选择部分城市或城市群建设国家级示范区,将目前已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实施的简政放权、财税金融、土地供应、人才培养等有关政策扩展到示范区。
其内容包括:加快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准入制度改革,支持示范区出台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各类政府资金和产业基金,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先进制造;安排新增工业用地适当对示范区倾斜等。
建设国家级示范区
会议指出,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探索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新突破,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将在东中西部选择部分城市或城市群建设国家级示范区,要聚焦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开放合作、破解制造业发展瓶颈,与“互联网+”、“双创”结合,打造先进制造工业云平台,在创新体系建设、智能和绿色制造等方面先行先试。
实际上5月17日的国常会已经提出,将择优创建一批“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支持在政策和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形成智能制造创新氛围和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区域。
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张洪国看来,国常会7月19日部署的“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相当于此前“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的升级版。
他告诉记者,此前是以工信部为主来批复“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的;今后将由国务院来审核、批复国家级的示范区,相关文件也将由国务院来统一制定。
“由一个部来审批的事项上升到国家来审批,这说明试点示范受到政府更多的重视,‘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已上升至国家级层面。”
工信部早在2016年3月已启动开展“中国制造2025”城市(城市群)试点示范工作,目前已批复宁波、泉州、沈阳、长春、武汉、吴忠、青岛、成都、吴忠、赣州、广州、合肥、湖州等12个城市和苏南五市、珠江西岸六市一区、长株潭衡、郑洛新等4个城市群。
国家级示范区将兼顾东中西各种发展路径的示范,张洪国表示,东中西部不同地方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开放程度都不尽相同,示范区要根据不同的产业特点和产业基础,选择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城市群来试点示范。
比如东部的宁波,此前已被选为首个试点示范城市,取得了一些成效,不过有的做法未必就适合西部的城市,而东北国有企业较多的城市的示范区建设路径也会有所不同。
按照此前的《“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方案》,试点示范将覆盖老工业基地、东部创新型城市、中部产业特色城市、西部传统工业大市、资源型城市和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等不同类型,并逐步延伸到重点城市群(城市带),以典型城市为网格节点,带动全国范围内“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