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机器凭什么能做得比人好
发布时间:2017-04-21
作者:
郭朝晖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中国要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领先优势,立足点就不能仅仅是降低劳动力成本,而是要让机器做得比人更好。
前些日子我曾断言:中国要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领先优势,立足点就不能仅仅是降低劳动力成本,而是要让机器做得比人更好。于是,问题来了:机器怎样才能做得比人好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分析机器的优势。在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的优势是动力大、速度快;在自动化时代,机器主要的优势是控制精度高。在智能制造时代需要借助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决策的环节。在决策上,机器的优势包括:客观无私心、勤奋不倦怠、信息和知识可共享、计算能力强、严格按标准、不怕苦不怕死......这些方面很多是中国人的劣势,但用智能制造可以将其转化成优势:因为机器来做的效益更显著。
那么,什么地方适合发挥机器的优势呢?
我曾经发现:企业中的很多战略方向是对的,但总是落实得不好。为什么呢?最近意识到:很多其实是人的问题。人的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沟通能力差、懒惰有私心,技术就做不好。还有些工作,工作效果和人的能力密切相关,如库存管理、生产组织、用户服务、产品研发、技能操作、销售采购。凡事决策效果和人相关,就意味着机器代人有创造价值的空间。所以,智能制造的优势包括:帮助企业向研发和服务转型,基于信息集成的生产组织和库存管理等等。
当然,即便是机器取代了人的一些工作,“人有人的用处”仍然成立。最基本的就是,规则的制定。规则的制定是非常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规则的水平密切相关(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很多问题,根源就在于法律条文制定得不合适)。规则难制定是因为它面对的是开放的问题——考虑什么边界条件,用什么规则。边界也很重要:正确的知识和规则一旦跨出边界,就会变成错误的;而如果边界制定得很窄,则规则的适用范围就小、用处也就小,很多事还是要人来处理,智能制造的优势就难以体现。这个问题,前面我也曾经讲到过。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机器的“导师”,而机器是个“笨孩子”。导师要是不超级聪明,还不如自己去干。所以,智能制造是对制定规则的人提出挑战。我一直说:平台和标准很重要。原因就是:平台和标准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基本的规则,降低了对人的能力要求的门槛。
最后顺便说明一下:我为什么经常写些很啰嗦的东西。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啰嗦是种病。但有些事必须啰嗦:我们面对的是智能制造、是创新问题、是前无古人的事情、是失败风险很大、不确定性很大的工作,不再是我们习惯的跟随和模仿。如果是基于简单思考的决策,很容易把自己带到沟里。否则,老子为啥说“不敢为天下先”呢?而不善于思考、尤其是不善于开放性的思考,是中国科技界的通病。靠考试和写论文起家的人,更是这样。
本文为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任何人未经原作者同意,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e-works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 如有异议请及时告之,以便进行及时处理。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