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南京,医药代表小魏长期负责某款心脏病药物在重点医院的推介。现在,他与全国数百万医药代表一样,正面临着去与留的抉择,这是他从业以来最大的危机。
危机首先来自国家对“药代”的整治。今年初,国务院发文要求医药代表不得承担药品销售任务。这意味着业内“带金销售”的潜规则被明令禁止,“药代”的生存空间变小了。
然而,真正致命性的危机来自物联网,它很可能会让小魏的职业完全成为历史。
太湖北岸的无锡高新区,国际制药企业阿斯利康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商业创新中心。这里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各种治疗肿瘤的特效药,而是一幅幅动态更新的数据地图,还有精确到分钟、精细到微米的分病种治疗方案。
与小魏一样毕业于医药专业,阿斯利康无锡呼吸事业部的经理陆雁彬却觉得自己的事业空间十分宽广。一个雾化药品企业的负责人找过来,希望能将自己的产品纳入阿斯利康的销售方案。陆雁彬说,在创新中心,隔三岔五就会有人来参观或寻求合作。
“上门推销将被大数据销售方式取代。”陆雁彬指着展厅里的一块大屏幕说。屏幕上是一幅江苏雾化数据地图,哪个城市、哪个区域、哪家医院有多少台雾化设备在运行一目了然。这张图核心技术不过是安装在雾化器上的一块小小的芯片,芯片反馈回来的数据可以看到每一台雾化器的运行状况。借助数据分析,雾化药品设备的需求和消耗量可以精确计算。
有了大数据,药品剂量和设备型号还可以结合医院的特点作专门订制,销售也从零敲碎打的推销,变成了打包式的精准推送。这让小魏感慨不已,传统“药代”式销售,数据收集即俗称的“统方”,主要是为了统计医生的用药量,反馈给生产企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公关。而物联网省去了“统方”,让需求信息直接反馈到企业,维持着稳定的销售渠道。
不仅卖药的方式变了,看病的流程也在改变。缩短门球时间(从进医院门到扩血管球囊撑开的时间)是减少突发心血管病死亡的关键。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等机构正依托物联网设计一套心血管病快速诊治流程——“中国胸痛中心”。在无锡等地建立了胸痛中心的地方,物联网从救护车开始为病人争分夺秒:后台为司机推荐最快行车路线,随车心电图10分钟内回传,确诊为心梗后可以绕行CCU,直接进导管室开通闭塞血管。
前列腺癌、消化道肿瘤、代谢性疾病等,也都依托物联网形成了新的诊疗方案。南京市第一医院医生李婧感受到新诊疗方案带来的变化。“这些方案打破了传统科室的划分,让医务人员围绕一个病种有效联合起来,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她说,国家在推动按病种付费,医疗流程整合基础上的按病种治疗,正是医疗体制变格的最新变化,意外的是变革的催化剂竟然是物联网。
2016年末,中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117.3万人,比上年增加47.9万人,但医疗资源依然紧张,千名患者平均分不到3名医生。“这样的背景下,你能想象吗?医院人满为患的景象以后恐怕看不到了。”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赵阳说,依托物联网支撑的新流程,挂号、化验在急救车上就能做完,车到医院时,医生已经通过实时传回的信息确定了治疗方案。物联网正渗入手术、护理、药品等各个环节,到医院看病将不再是一件麻烦事。
去医院毕竟还是不方便,能不能不出门就把病看了?基于物联网的家庭医疗装备迅速普及,这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求医问药。一个“医联体信息平台”在无锡市人民医院上线,开发企业江苏曼荼罗软件公司总经理宋洪健说,平台通过可穿戴设备收集患者的血糖、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数据,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形成健康评估报告,一旦生命体征出现异常,还会自动发出预警。
69岁的无锡市民方兰珍最近感觉身体不适,自己在家测了血压、血糖,并把数据实时上传到家庭医生潘孟迪的手机上。老人在全市各家医院看病的结果,潘孟迪也都能看到。他会根据情况随时指导老人用药及调整饮食。“我现在是社区50位高血压、高血糖慢性病病患的家庭医生。每天如有病患血压、血糖值偏高,手机就会报警提醒我。”潘孟迪说。
在无锡,已经有8个街道9个社区约3000名病情不稳定的慢性病居民接入了智慧医疗网络,未来这个网络可能要覆盖全部市民。既然人人都在网上,更多医疗改革就可以更方便地推进。无锡市政协副主席韩晓枫就表示,当地将打造市级医疗数据中心,全面整合无锡全市各医疗机构中的个人健康档案、诊断记录、医生坐诊时间、药物储备量等全部医疗信息。未来,这个市各级医院将在物联网的配合下各司其职,分级诊疗制度改革也有望获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