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遭到蚕食的同时,劳动力成本近年来不断增加,“机器换人”进入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视野。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近年来不断增加,一份来自全球经济研究和政府企业咨询机构牛津经济研究院的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单位劳动力成本只比美国低4%。
卖机器曾被问有何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出口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对利润空间的挤压,都使得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遭到蚕食。2015年11月,广东省省长朱小丹曾表示,广东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东南亚低成本竞争“两方面的挤压”,人口红利正逐步减弱。
东莞已连续3年每年安排2亿元预算资金资助企业实施“机器换人”。2016年1月26日,东莞市政府“1号文”再次聚焦“机器换人”,宣布全面实施“机器人智造”计划。
不过,“中国制造”长期实行相对的低工资和低福利政策,压低劳动报酬来保证高投资率,这使得许多企业对廉价劳动力心存执念。
成立于2007年的广东拓斯达科技是一家自动化系统集成商,其董事长吴丰礼觉得,9年前的自己像一个“机器换人”的“布道者”。
“我们不停跟企业讲用机器会带来什么好处。但10家有1家接受就阿弥陀佛了。”
头几年,拓斯达的业务员拿着资料给企业做宣传,对方的反应常常是,“来中国大陆投资就因为人工便宜,人口红利没享受到,在这投资有什么意义?”
“爱普生1983年就在全球销售机器人,但在中国一直没机会。”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华南区负责人李炎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凸显了用人成本上升的问题,所以在2009年——”他快速做了个前进的手势,“我们很smart(编注:意为敏捷)地跟上了。”这一年,爱普生在中国设立工业机器人业务部门。
机器人市场迎来春天
2008年后发生了什么?
中智人力资本调研与数据服务中心公布的《2016年一线用工管理调研报告》称,2009年后,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密集地区开始大规模出现“用工荒”。东莞市人力资源局2016年春节后的调查显示,即使在推行“机器换人”的东莞,仍存在企业缺普工的问题。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无法为普工支付有竞争力的薪酬。
《财经》报道称,2008年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速开始加快,并在2010年迎来首个爆发式增长。
也是在2010年,吴丰礼发现公司结构有了变化。“公司已经不需要那么多业务员去 布道 ,我只要找到专业人员为客户做专业分析就行了。”
吴丰礼坦承自己不会预测经济大势,但这位“布道者”还是迎来了机器人行业的春天。对机器设备,客户不再纠结“买还是不买”,而是来咨询“买什么”,即用什么样的自动化方案改善工艺、改造车间环境、节约人工成本、提升企业形象。客户数量也逐渐从以外企、大型民营企业居多,变为以中小企业居多。
不过从利润来看,外资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仍是拓斯达的主要客户。李炎也说,爱普生“暂时活在富人堆里”,合作的多是富士康、华为、OPPO这类大客户。
“大企业尚且有许多产线没实现自动化,而东莞有很多中小企业。”李炎笑了笑,“所以潜力无限。”
被问到对东莞“机器换人”怎么看时,李炎的表情认真起来,“我没见过谁会讨厌机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