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30年的发展,通过引进、吸收和消化的模式,借助低成本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内需市场,我国已成为制造大国,有些高精尖产品已达到或超越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之重器。但近年来,随着制造成本的上升,核心技术的缺乏,创新力的不足,中国制造业在面对新一轮制造产业升级和竞争时,失去了以往的优势,止步不前。
目前,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欧洲,构建智能工厂,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目标。在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热潮下,为了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中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2015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共有46个项目上榜,覆盖38个行业,分布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6个类别。2015年9月,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10大领域以及23个重点发展方向。2015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
面对国家政策的大力推进,我国制造业掀起了一股智能制造的热潮。在家电行业,已经有不少企业向智能化与互联网方向布局。美的集团与日本工业机器人巨头安川电机合作成立两家机器人合资工司,分别生产、研发、销售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正式进入机器人产业。格力目标瞄准全球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已实现超百种高端自动化装备的研发制造,拥有二十几项设计专利,部分设备已经在格力珠海总部和各基地生产车间广泛使用。随着精品战略、智能制造的推进,截止2015年底,海信集团三年来制造提效累计超过120%,仅人工费节省就超过14亿元。而海尔则建立起互联工厂体系,实现了从产品到制造模块化升级,从传统制造到无人生产线、黑灯工厂、数字化工厂、互联网工厂的逐步改造。中兴、华为竞相布局“超级工厂”,提速辐射全球的制造能力。
在智能制造热潮的推动下,中国已经连续两年蝉联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已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2015年也是智能硬件产品轰轰烈烈快速发展的一年,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初创公司和智能产品,包括智能家居、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电视、智能玩具等等。
根据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任何新技术都会在诞生之后,经历发展顶峰和泡沫破裂的低谷,才会进入稳步发展期和高峰期。因此,e-works认为,眼下的智能制造热潮,企业还需理性对待。智能制造技术涉及到诸多学科,需要建立大量的标准和规范,才能实现互联,我国在这方面还很不完善。同时,要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投资。例如,对于多品种、小批量,按订单生产,甚至是按订单设计的制造企业,并不适合建立无人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