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讯 > 国内资讯

抓住智能制造这个“牛鼻子”

发布时间:2015-09-07 作者:佚名 
关键字:智能制造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不断引领人类生产方式的新变革,正成为一种全面、动态的资源配置方式,重塑全球化时代国家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不断引领人类生产方式的新变革,正成为一种全面、动态的资源配置方式,重塑全球化时代国家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今年5月初,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全面部署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其中第二项就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对于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的我国来说,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无疑将成为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主线和关键。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既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更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需要不断实践探索。尽管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两化融合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的信息化仍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不同行业水平差异较大,多数企业的集成应用水平亟待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智能制造技术仍未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也日趋严峻复杂。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眼长远,则主要指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关键在落实。
  
  从宏观层面看,就是要抓住智能制造这个“牛鼻子”,把它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要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
  
  同时,要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紧制定实施方案和规划体系,组织实施国家层面的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重大工程,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从微观层面看,要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是信息技术装备投入、应用以及受益的主体,两化融合的基础在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两化融合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两化融合工作要落实到企业中。企业只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效率,有助于提升企业在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才有动力不断提升两化融合水平。在工信部发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中,前3项任务都是直接面向企业的,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推进企业在两化融合道路上不断深化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当然,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尤其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理清政府与企业在推动两化融合中的作用和分工,防止错位。政府是两化融合发展环境的营造者,是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和竞争规则的制定者,是试点示范的推动者。只有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共同努力,才能顺利推进两化深度融入这一重大系统性工程,打造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才能加快实现。
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