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讯 > 国内资讯

迎接机器人时代 警惕繁荣背后产业泡沫

发布时间:2015-02-27 作者:ecnc 
关键字:机器人 数控技术 
2014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继续快速扩张,预计增速将超过30%。在近10年来机器人成本以每年5%的速度下降而劳动力成本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的背景下,前者的比价优势愈发突出。

  钢铁侠,炫酷的战甲、智能的豪宅、无所不能的实验室……无一不能勾起我们对拥有这些“先进玩意儿”的渴望。托尼的斯塔克军火帝国虽然还只存在于电影中,但现实版“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却在不断给我们惊喜。

  不久前,特斯拉又与知名机械设备供应商杜尔公司签订了史上最大的机器人(300024)采购订单——174台大型喷漆、密封机器人——它们所武装起来的自动化超级工厂,将实现50万辆电动汽车的年产能。

  回望2014年机器人行业的无数类似的新闻,人们似乎能感觉到,机器人时代,真的来了。

  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中国万名工人的机器人拥有量是23台,不及全球平均水平58台的40%。201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7.81万台,同比增长11.8%,而中国市场以3.66万台的销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并以59%的同比增速成为增长最迅猛的市场。2014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继续快速扩张,预计增速将超过30%。在近10年来机器人成本以每年5%的速度下降而劳动力成本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的背景下,前者的比价优势愈发突出。

  然而,隐藏在火热行业发展中的,却是国产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占比仅四分之一,产值占比更低的窘境。有机构预计2013年至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5%,增加20倍,从2013年3.7万台/年增加到2023年74万台/年;本体市场规模达到870亿元,系统集成市场达到2500亿元。这庞大的市场,却被外资巨头牢牢把持。目前,全球机器人四大巨头瑞典ABB、德国库卡(KUKA)、日本发那科(FANUC)、日本安川(YASKAWA)四家公司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60%,而在中国市场,这一比率甚至超过70%。 我国企业起步较晚,在技术指标、大型高端工程应用、产值规模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距。2011年四大巨头中ABB销售规模达到近380亿美元(含电力及其他自动化产品),其中在我国销售收入超过50亿美元,同期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龙头企业产值规模仅8亿元人民币。

  在制造业升级要求和人口红利下降的背景下,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已刻不容缓。目前国际科技和工业巨头已纷纷布局,2013年来谷歌公司已接连收购十余家家机器人公司,富士康更是喊出了百万机器人的口号,以期用机器替代人工。与此同时,我国自浙江于2013年率先提出机器换人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内每年实施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后,各地市也纷纷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黑龙江省甚至直接整合多方科研和资本力量成立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工信部正在研究出台多项措施,从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产业资金支持、搭建产需对接平台等方面,进一步推广机器人应用。

  可喜的是,国内一些企业,在集成应用和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已实现了部分突破。新松、巨轮、上海机电、华中数控等国内机器人企业,在机器人本体、减速机、控制器等方面逐步取得技术突破。国内企业在数控技术和自动化系统集成方面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实现了焊接、码垛、装配、搬运、喷漆等类型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应用。在当前两化融合和工业4.0的浪潮中,国产机器人将承担起改变和重塑“世界工厂”的重任,驱动“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巨大的国内制造业更新规模,日益减少的劳动力红利,推动着机器人产业持续火暴。但在产业繁荣的背后,更应警惕行业的泡沫。炒作概念、低端重复、产研脱节、应用缺失等问题,应在本轮产业升级的过程中着力克服,避免如同汽车产业般大而不强、如新能源行业般核心技术缺失的前车之鉴。 

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