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讯 > 国内资讯

机器人能否成为制造企业的“救世主”?

发布时间:2015-02-11 作者:ecnc 
关键字: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 
近年来,一股机器人旋风席卷全球,这仿佛给不太理想的我国制造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但机器人能否成为制造企业的“救世主”呢,这还需要制造业冷静思考。

  面对这一股机器人的浪潮,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思考一个问题:机器人能否成为所有制造企业的“救世主”?

  由于人力等成本的快速上升,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如何保持优势”的考验,被逼入“墙角”的中国制造业亟须一场革命性的转型升级。在这个时候,工业机器人像企业的“救世主”一样频频出现在新闻中,我国各地掀起一股“机器换人”的高潮。面对这一股机器人的浪潮,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思考一个问题:机器人能否成为所有制造企业的“救世主”?

  什么是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

  工业机器人的优势在于自动、便捷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是当下的先进生产力,将成为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由于人力成本上升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高端装备业首先刮起了机器人上岗旋风,企业利用机器人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给制造业带来了更多便利。

  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例如在冲压、压力铸造、热处理、焊接、涂装、塑料制品成形、机械加工和简单装配等工序上,以及在原子能工业等部门中,完成对人体有害物料的搬运或工艺操作。而且,机器人在工作上拥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在作业精度和洁度上也极为稳定。机器人完全可以保证长时间按照统一标准完全不走样地完成重复动作,这是机器人与人相比的最大优势。

  机器人取代工人走上了工作岗位之后,其与机床的合作更为制造企业所重视和看好。配合机床,机器人与机床可以组合成一个全自动的生产车间,完成一系列的生产工作,为企业实现自动化工厂更近了一步。

  企业“机器换人”门槛高

  首先,国产的机器人大多难以跟上制造加工的生产步伐,只能配合企业进行一些简单的工作。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上,我国无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制造商的支撑,关键零部件仍需从国外进口,长期受制于人。而国外进口的机器人,价格并不便宜。

  机器人是一个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对企业而言,需要一次性投入巨额资金。购买一台工业机器人,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成批的组成工业机器人生产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小企业对于“机器换人”往往力不从心。为了“机器换人”就减少几个人工,在短期内根本划不来。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动辄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资金投入,会给企业经营造成巨大压力。

  其次,企业机器需要艰难的磨合过程,工业机器人需要专业人才来编程操作,机器的高效运转依然离不开人的配合。如果在启用新生产线、操作工业机器人的时候遇到故障与问题,检修往往又会花费大量维修资金。因为人才问题,“机器换人”成了许多企业难以实现的愿望。

  再来,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贴片和后端的装配、搬运环节。在绝大部分中间制造环节,因为型号、功能、复杂程度各有不同,精细的制造还是必须由人工完成。最好的例子就是富士康在“机器换人”上的“沉默”,以及大量招工。在过去几年中,有关富士康机器人“难产”、“沉默”等消息也不时见诸报端。大量扩招普通生产工人,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富士康三年前启动的机器人计划的推进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后记:

  最后,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机器人能否成为所有制造企业的“救世主”?想必各位看客在心中已有了自己的一番盘算。小编认为,在“机器换人”的同时,机器人与机床的合作日益加深,未来工厂中“机器人机床”的工作模式已可以预见。工业机器人将配合机床进行生产制造工作,实现工厂无人化。但是,工业机器人不是所有制造企业的“救世主”。在“机器换人”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当下,企业领导者需要冷静的进行思考与分析,做出对企业最有利的选择。

 

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