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本身是一个极为宏观的概念,不同产业、不同产品,决定了智能制造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但无论其形式和说法如何变化,其本质就是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以人为中心,为客户创造更优质的产品、更便捷的服务。近年来,长虹以大规模个人化定制,驱动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
站在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O2O、C2B等新兴商业模式的层出不穷,正在颠覆传统行业的生态格局,并打通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直接沟通的便利渠道,为用户个性化定制提供了技术可能。
站在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虽然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早已成为全球性的家电制造大国,但是随着近几年的全球经济放缓,家电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产能过剩、需求不振,加之“三期”叠加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影响,导致行业市场环境日趋严酷,长虹亟须主动找到商业模式的突破口。
谁牢牢地抓住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谁就抓住了产业发展的未来。长虹通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打造从消费者需求动态感知、产品研发、制造、交易到服务的一体化运营平台,构建低成本、高效率、敏捷的智能制造模式,打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围墙,满足个人需求的即视化、订单的便捷化、产品的个性化、服务的管家化,从而进一步助推长虹向服务型制造业跨越式转型。
实施智能制造的基础
从2000年开始,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长虹逐渐认识到,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迫切的生产经营需要,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特别是提升制造效率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因此,长虹经过认真研究和分析,开始把信息化作为提升经营管理和制造效率的重要手段,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
作为工信部两化融合试点单位,长虹在研发、制造、交易等诸多环节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形成了以ERP、PDM为核心,完整的制造业信息系统框架,涵盖了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原材料采购、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信用管理、决策支持等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并与第三方供应商开展了信息系统的协同和集成,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营成效。
在制造模式方面,长虹以物联网信息系统为核心,研究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多阶段混联离散型生产模式。该模式以传感器、企业服务总线(ESB)、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技术为支撑,实现对生产系统、产品、设备工作状态的动态实时监测,在充分满足大批量生产的同时,也可满足多品种小批量混线生产。
推行大规模个人化定制
智能制造不仅仅是单纯的希望以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等技术手段武装工厂,来满足内部制造效率的提升,更是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智能制造的最高标准,反向考量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大规模个人化需求定制的全新产品生命周期。
在产品设计方面,以面向模块化设计为核心,建立产品族,构建“平台+模块”的产品结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
在产品营销方面,以O2O、C2B等商业模式为方向,建立信息归集与精算中心,实时进行信息推送,满足消费者方便快捷的定制化需求输入。
在供应链方面,以敏捷供应链为方向,建立销售预测模型、VMI+JIT供料、高级计划排程等体系,实现对消费者的快速响应和交付。
在产品制造方面,以先进制造为方向,通过信息化生产系统、柔性生产模式、智能装备、虚拟仿真等工具,以用户可接受的交货周期和成本,实现大规模个人化定制。
在售后服务方面,以一对一窗口服务为方向,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供给消费者全天候的管家式服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长虹始终认为,以人为中心,让用户深度参与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回归制造的本质,才是长虹立足未来的不二法宝。未来,长虹将继续以《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为宏伟蓝图,构建和完善智能制造体系,打造更加完善的智能制造平台,逐步向智慧社区下智慧家庭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力争在2017年实现模块化定制,2020年全面实现个人化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