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讯 > 国内资讯

整体搬迁 大连光洋加快产业化进程

发布时间:2014-09-29 作者:ecnc  来源:中国工业报
关键字:大连光洋 数控机床 
借助"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重大专项)的扶持,一大批涉及高速五轴联动加工中心、高速精密数控机床、核心功能部件、共性技术的产品获得了突破,很多标志性设备已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国产数控机床在航空大型结构件、汽车发动机、汽轮机叶片等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借助“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重大专项)的扶持,一大批涉及高速五轴联动加工中心、高速精密数控机床、核心功能部件、共性技术的产品获得了突破,很多标志性设备已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国产数控机床在航空大型结构件、汽车发动机、汽轮机叶片等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但这只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距离重大专项提出的规划目标:2020年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四大行业所需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的70%~80%立足于中国还很远。

  要完成这一任务,则必须要提高国产高档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那么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如何把相关成果进行产业化。

  产业化时不我待

  我们知道,近年来装备行业都在强调转型升级,作为工业母机的机床工具行业更是感觉到了升级的迫切性。

  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愈演愈烈,并逐步进入“4.0”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已成为一个国家命题。

  目前,智能化工业装备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基础,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制造业升级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首要任务。美国的“再工业化”风潮、德国的“工业4.0”和“互联工厂”战略以及日韩等国家制造业转型都不是简单回归传统制造业,而是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模式的创新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加快制造业“两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力度,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并为此布局核心智能制造技术,进一步整合研发资源,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智能化无疑是重要的一块,而高档数控机床是智能化的核心部件之一。当然它的用处也不是单纯一台机床在起作用,而是机床和机器人的配合。另一种形式智能型的生产线或者说柔性生产线,它很容易切换成按照需求组织生产加工。

  在这一轮行业结构调整中,尽管企业具体状况各不相同,但几乎所有机床企业都在转型调整中从不同的角度付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一批重大专项成果也已落地实施,应该说企业实施转型升级战略的效果开始逐渐显现。

  但记者在企业走访中发现,不少业内人士在肯定专项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疑惑。比如重大专项虽然推进了机床技术进步,但新技术攻关成本高,产品售价高,甚至高于进口产品,而其功能却不如技术成熟的国外同类产品,这就导致专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够。

  有人分析认为,由于科技的发展,追求“高、精、尖”是永恒的目标,而对市场化应用而言,“专、精、特”才是永恒的主题。因此,要实现重大专项的实施“落地”,需要解决突出的两个问题,一是要解决产品设计、制造的产出问题,二是要解决产品生产制造出来之后的产业化、市场化问题。

  特别是重大专项目前的主要用户是航空航天、军工等国家骨干行业,他们首先考虑产品的稳定性和精度,其次是服务与价格。高端客户选购机床,优先考虑德国、日本的进口机床,然后是中国台湾、韩国的机床,最后才是大陆产的机床。而高端数控机床的市场需求总量小,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已被境外产品占领,中国企业很难快速进入高端市场。

  因此如何加快实施高端技术下移,服务于现有产品,在技术上实现产业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制高点。

  探索·尝试

  不久前,记者在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洋)了解到,公司已于航天31所签订26台高档数控机床的购买合同,并且配备光洋自主研发的高档数控系统。在此之前该公司也有部分五轴加工中心出口德国和日本。

  采访过程中,记者获悉,成立于1993年的光洋主要产品包括光纤总线开放式高档数控系统(含总线式全数字同步/异步伺服电机和驱动装置)和直驱式关键功能部件(包括:直驱式力矩电机和驱动装置、直驱式单/双摆铣头、直驱式单/双轴转台),以及手脉手轮、编码器、细分器、实时核等数控产品。

  在业内,光洋可以说是比较特别的,其近乎全产业链的生产模式也经常引发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因为光洋产品突出的特点是自主化率特别高,这意味着其出现问题的几率也会高,而过长的产业链,势必会摊薄光洋有限的资源,对于企业而言,难免会顾此失彼。

  当然,赞同者也大有人在,认为光洋走出了一条“个性”创新路,建立了完整的数控技术链和产业链,开创了整机与系统相结合,加工工艺技术与控制技术相结合,数控机床技术与数控系统技术研发、产业化无缝对接的机床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对此,大连光洋董事长于德海解释道,要做好机床研发制造必须是主机满足工艺要求,功能部件满足主机要求,零部件满足功能部件要求,并在工艺指导下形成主机、功能部件、零部件的相互提升,不断完善的发展机制。

  “外人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光洋什么都涉及?”于德海无奈地表示,全产业链模式是其被迫无奈的选择,因为做好一个高档机床,每部分都很重要,特别是关键功能部件,拿来主义固然可行,但假若都是这种思维,就很难从根本上弄明白数控机床内在各个部件间的内在联系,更谈何做好机床本身。

  比如为航天31所提供的设备,因为光洋所有的机床关键部件是完全自主的,因此在技术进步、性能提高、可靠性保证上,没有任何障碍,不受他人限制,这也使得光洋有可能把航天发动机的工艺定量化需求摸清楚,为用户提供更好更优的设备。

  他表示,高档数控机床并不是普通的商品。“高档数控机床进口国外有很多限制,细化到加工什么样的零件,或者是机床的安装定位对方都有干涉,如果要挪动机床,也需要向对方报批,否则机床内部就会自动锁机,无法正常运作。”

  “这不是一种正常的买卖关系。”于德海坚信,作为一个国家,如果一言一行都被对方兼施,这是一种歧视。

  因此,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于德海和他的团队始终有个信念,那就是凭借自己的力量,造出高精尖的机床,替代进口。

  正面较量

  应该说,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光洋已经完成了各类高档数控机床技术研发的积累,且形成了一定的销售规模。把成果规模化是于德海近期的工作重点。

  他的底气在于,公司已经打通了产业链各个环节,并具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可以实现新产品技术提升,可以用最低成本把通用的机床做成高端。

  在市场响应速度上,产品提供周期上,光洋是全产业链的生产模式,这些都会比同行快,同样在成本控制上也能做到最好。

  记者获悉,光洋正在筹建自身的工业园,预备在2015年投入19.81亿元,把现有分散的厂区都搬迁过去,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整合所有工业流程,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标准工厂。

  近20亿元,这对一个多年滚动发展的民营企业而言并不容易。毕竟数控机床行业属于科技资金密集型产业,从起步初期的2~3人,到而今总资产4.5亿元,员工400余人,创新团队180余人,建有国家博士后工作站,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大连国家数控机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骨干,年过60的于德海付出了太多。

  “对于我的决定,周围人都不理解。”于德海感叹。因为这次的搬迁,如果没有资金支持,他将会把一度置办的大楼拍卖,用以搬迁的启动资金。

  交谈中,于德海向记者坦诚,公司尚处于发展时期,收益不高,相比于竞争对手抛出的高薪,他自叹不如。但即便如此,很多骨干人才依旧坚持了下来,原因之一就是大家都想做成一件事,圆自身的梦想。

  而这个梦想就是把光洋做成德国、日本等世界知名机床企业的竞争对手,让中国进口的高档数控机床比例不再高居不下,改变外界对国产机床“低端混战,高端失守”的评价。

  熟悉光洋的人,都知道其有个出色的研发团队。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在自身资源并不突出的情况下,接二连三地出成果,带给外界一个个惊奇。

  “始于技术,成于管理”。是原机械部部长何光远来大连光洋后给出的评价。他认为,企业创新个人当然很重要,但是团队尤其是研发团队更重要。

  要把产业化变成生产力,需要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创造力。在光洋内部,于德海本身就是技术出身的管理者,对技术的热爱,对产业报国的追求让他们可以把公司的技术团队凝聚起来。

  难得的是,他们也善于利用外力,比如跟国内很多高等院校、跟企业也有很多的合作,像昆明机床厂、沈阳机床厂、株洲钻石厂、无锡叶片厂,而且合作都很好,跟政府关系处的也很好,符合协同创新精神。

  应该说,光洋一直在努力,从默默无闻、不起眼的民营企业,到被国内同行所认同,被国外竞争对手所重视。

  虽然这些也很有成就感,也很有价值,但这些都不是光洋人真正想要的,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高档数控机床市场立有一席之地。而这市场的认可,需要靠销售数字来说话。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于德海现在面临的难题就是资金的缺乏。且不说于德海已经获得过重大专项资金的支持,而是该专项更偏重于新产品的研发,与大连光洋快速产业化的用途有些出入。现有补贴政策大多实行“惠普制”,申请下来的机会并不多。

  为此,他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应的政策,重点扶持具有技术实力和科研成果的企业,帮助其尽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