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床产业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高端失利,低端失控。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5月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机床工具行业一季度总体呈现“低位承压运行”状态。《报告》指出,尽管我国机床产业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熟产业比仍相差甚远。近年来,国外高端品牌的强势来袭,更加重了我国机床产业的内忧外患。
而当前,机床产业正呈现出加工尺度特征向极端方向发展、应用向满足智能制造要求发展的新趋势,对我国机床产业的自主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看来,我国机床产业之所以会陷入这种被动局面,是因为在核心部件,以及设计技术和集成技术等方面始终未获得实质性突破。以数控机床为例,卢秉恒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机床工具发展高端论坛上强调,集成创新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手段,但不能把数控机床的集成创新变成仿制和空壳化。
内忧外患
对于我国机床产业的现状,业界总结为:高端失利,低端失控。而在当前机床工具市场普遍疲软的背景下,我国机床产业这一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
《报告》指出,今年一季度,在外部投资低迷和内部要素成本增加的双重挤压下,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压力增大,运行质量下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高端数控机床及相应配套产品却并未出现明显下滑,非标、个性化产品需求更是呈增长趋势。不过,这些领域基本上为国外企业所垄断。
据了解,国外对第四代/五代战机发动机制造装备采取的是禁运措施,在民用客机关键件加工方面,我国已进口装备则不得不接受远程监控,而汽车发动机精加工生产线则几乎是100%进口。
同时,随着德国、日本等国主要企业在高端主导的基础上向下延伸,重点拓展中端市场,我国机床产业的困境也进一步加剧。
面对上述现状,中国机床总公司总裁郝明表示:“前些年能力的增长主要靠技改和设备更新,现在主要靠创新和人才集聚,这是我国机床工业进步过程中一个长期的巨大挑战和机遇。”
核心技术缺失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在机床自主创新方面的努力。在2009年启动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机床产业的创新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但不容否认的是,我国机床产业在设计、控制、工艺、单元和集成等技术方面,和国外仍有较大的差距。
在集成技术方面,据卢秉恒介绍,国内某企业曾购买国外先进的机床零部件组装在一起,但是产品的性能还是和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这说明很多核心的东西我们还是没有掌握。”卢秉恒说。
而在上述重大专项执行过程中,我国在研发高速机床等产品时,也曾遭遇集成技术的挑战。“有人说是数控系统的问题,也有人说是其他零部件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器件耦合和动力学的问题我们没有搞清楚。”卢秉恒说。
同时,单元技术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电主轴、摆头等高端机床的核心技术我们仍未掌握,因此还处于价值链低端。”卢秉恒说。
事实上,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卢秉恒表示,我国开展机器人的研究已经30多年了,但是产业发展并不理想。原因之一,就是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我们未能取得突破。“企业从国外进口这些部件,然后装配起来,成本比进口机器人还要贵,因此在市场竞争中难免处于被动局面。”
因此,卢秉恒特别强调,数控机床的创新应该吸取机器人的前车之鉴,不能把集成创新变成仿制和空壳化。
如何创新
机床行业新的发展趋势,给我国机床产业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
北京机床研究所所长刘炳业指出,当前机床制造技术正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是机床加工的尺度特征向极端方向发展,二是机床设备的应用向满足智能制造要求发展。
在刘炳业看来,第一大趋势考验和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技术高低和有无问题,如果缺乏第一大趋势所涉及的技术,一个国家就会面临被垄断的威胁;第二大趋势考验和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制造基础强弱和好坏的问题,涉及的技术层面范围很广。
那么,我国机床产业应该如何突破创新的藩篱?
在卢秉恒看来,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还需要进行更多努力。比如,很多企业都说把自主创新放在第一位,但是真正作决策的时候,却往往会考虑市场上是否已经有成功案例,真正有勇气进行开拓式创新的企业并不是很多。
同时,政府应该为创新搭建更好的环境。比如在协同创新方面,卢秉恒指出,现在很多项目都要求产学研结合,但往往各方只是在申请经费时合作,经费申请下来后则未必有很紧密的合作了。
在他看来,国外的一些创新方法值得借鉴。比如,政府和企业按照1:1的比例出资,这笔钱并不是交给企业,而是作为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经费,取得成果之后,企业可以获得共性的知识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自己的产品。
此外,我国在创新中还存在着创新接力问题。卢秉恒认为,应该采取从上一个计划中选择下一个计划的课题、从成果的利用率评价计划等方法,同时,政府应做好宏观管理,从而帮助科研计划的接力。
“只有这样,原始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如果各自为政,只顾自己的成绩,将会影响整体的创新效率。”卢秉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