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学桐介绍说,2013年,机床工具行业占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2%左右,这一比例已持续多年没有变化,数控机床产量增长更是从高速转入低速。
业界认为,随着中国正逐步由“世界加工厂”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跨越,过去10余年赖以高速发展的增长要素发生了深刻变化,机床行业的突出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需求总量的明显减少和需求结构的加速升级。“加码高端”成为重要出路,机床行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更显得刻不容缓。
增速减缓结构失衡
从历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机床行业在经历了连续10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在201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下行趋势,增速缓慢回落。2005年、2008年、2013年三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分别为5.85万台、13.97万台、20万台,数字上看,产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从数控机床结构上讲,2005年经济型占85%,2013年经济型只占20%。10年前,我们的目标是中档增长,现在我们的目标是高档,目标的变化说明我们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杨学桐说。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陈惠仁在总结机床行业过去十余年所取得的成就时说:“一是经济规模迅猛增长,直至2009年跃居世界第一位,这是由小到大的变化;二是在中高档产品层次上基本实现了从不能做到能做的升级和跨越,这是从无到有的进步;三是行业企业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并且涌现出一批初具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这是由弱到强的起步。”
陈惠仁认为,目前我国机床行业企业面临的现状是,需求总量大幅减少,需求结构加速升级。受此影响,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全面下降,同时,行业固有的产能结构失衡的矛盾更加明显,本已严重的同质化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低端混战高端失守
今年2月24日至28日,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数控机床展览会上,来自国内外的900多家机床和工具制造商同台竞技。大连机床集团展出的一台新型数控卧式车床,是由一台加工中心与机器人组合而成的智能化制造岛。据工作人员介绍,过去一个工人只能照顾一台机床,现在一个工人能照顾8至10个智能化制造岛。
说起对参展的感受,一位来自黑龙江的参展企业代表说,“面对市场新形势,机床行业必须主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主动淘汰低附加值落后产品,企业也应坚持把提高中高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目标之一,加快突破核心技术,使产品精度在保持性、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真正得到用户认可”。
作为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动机”和“心脏”,机床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机床生产与需求大国,但国内大部分机床以普通机床为主,数控化覆盖率低,数控机床产品中,中低端产品占据主力,高档数控机床仍是短板。
与此同时,近年来,市场却对中高档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2013年我国进口机床约110亿美元,同比下降23.62%;进口数量102532台,同比下降33.34%;进口机床均价107304.22美元,同比上升14.57%。总体是量减价升的态势,反映出中国市场需求结构在不断地优化、对中高端机床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生产的高端机床产品在产品质量、技术指标、科技水平、用户服务等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客户的需求。
“受研发能力影响,现阶段国内中高档数控系统的80%,高档数控系统的90%,高档数控机床的85%还有赖于从国外进口。”金模钢铁网首席分析师罗百辉表示,与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先进企业相比,我国机床企业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创新转型补上短板
“行业企业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扩大高端领域的应用水平。”杨学桐说。
“中国数控机床的产量增长已不是关键的因素,优化国产数控机床的产量构成,大力提高国产数控机床的整体发展质量才能促进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罗百辉在介绍行业现状时说,我国机床行业的产品种类繁多,规格数不胜数,产业集中度比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机床行业的下游产业主要可以归纳为四大产业:即汽车产业、传统机械产业、军工产业(包括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产业等)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下游行业需求多集中在大型、重型、高精度的数控机床,决定了机床行业未来仍将以“高速、精密、智能、复合”为方向,多轴联动加工中心、高速精密数控机床等产品也将继续是行业未来重点发展的品种。
当前,我国机床生产企业正在通过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与核心的机床设计、制造理念和技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努力满足国内和国际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罗百辉表示,目前传统的发展模式正在快速丧失立足的基础,机床产业不得不作出“升级”的抉择,而进行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要变成高质、高效、高端,尽快补上高档数控机床这块最大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