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重新定义了制造业,也开启了管理科学的变革。当美国人在谈论“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人在推广“工业4.0”战略时,同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该如何应对,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主们又该做什么?带着这一问题,《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郭重庆教授。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举办的“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的间隙,他与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重新定义制造业
“制造业应有危机意识,加快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是当务之急。”郭重庆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在郭重庆看来,制造业产品向着“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制造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再定义,今后企业的新产品、新流程、新服务都必须基于互联网技术再造。
这会给今后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企业要寻找社会化的价值创造。“互联网思维应是开源、开放、共创、共享,今后任何东西价值创造不是关起门在围墙里面,而是社会化的价值创造。”郭重庆说。
其次,企业也要适应网络化生态的存在。目前,制造业可以打通纵向供应链的整合,也可以进行横向价值链的整合,即把生产、制造、服务、销售打通。然而在郭重庆看来,未来制造业会演化到网络生态链的整合,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协同共生。
郭重庆认为,如今科技资源的配置已经全球化,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其内生的科技资源而同时取决于其整合社会化和国际化资源的能力,“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很难在一个产品的整个价值链上都占据优势。”
这意味着企业的创新源头一定要多样化,从封闭的自主创新到联盟式、合作式的协同创新再到无边界平台型的开放性创新。“开放性创新是发展的规律,是未来企业的主要选择,整合者得天下。”郭重庆说。
第三,企业必须实时洞察市场行情,精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制造业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服务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而不是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中心。未来制造业的这个文化情结需要对商业模式进行深度变革。”郭重庆说。
工业互联网
在郭重庆看来,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已经接近尾声。他判断,2020年中国碳排放量会达到峰值,此后是后工业化社会与服务经济的时代。当中国制造业不再单纯地追求产能扩张时,中国制造业的辉煌还能持续多久?
郭重庆认为,传统制造业企业的人力资本及知识结构不适应信息化大潮,因此企业必须在组织架构上进行改造。而“工业互联网”是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抓手。
目前,“消费互联网”已经风起浪涌,在互联网上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虚拟图书馆、学校、商店、媒体、影院和社区,但是人类尚处于消费互联网。
而“工业互联网”是指制造信息与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交汇,促进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互联化,将人和机器,机器与机器连接起来,为制造商和客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数据、信息和解决方案。
郭重庆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中国消费互联网企业大部分都是复制了美国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但是依靠中国的巨大市场和网络规模,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国工业互联网也完全可以抢先美国一步”,郭重庆说,“因为我们有偌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和小市场。依靠社会力量,工业互联网可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创造绝佳的平台和机遇。”
在采访的最后,郭重庆有些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伟大的创新根源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藏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需要更多看待问题的新方法。互联网信息浪潮开启了管理科学研究的新范式,是管理科学发展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科学的一次相遇。“如果抓住了这次机遇,中国的管理科学将会涅槃重生,抓不住将会继续沉沦。中国管理学界应抓住这个时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