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这一诞生于德国的概念被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很多产业还处于3.0甚至2.0,还有没有机会参与到工业化4.0的进程中?”、“中国没有全方位的自动化,何以谈数字化?”在近日举行的工博会上,中国制造业是否会再次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被热议。以德为师,将助力中国抢占本轮智能制造革命的先机,但摆在中国面前的工业升级考题,似乎格外复杂。
以德为师,绘制工业强国路线图
“中国的工业门类齐全但发展很不平衡,既有大量需要升级的传统产业,也有需要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还有一些需要淘汰退出的过剩产业。因此中国需要一个全方位的工业发展战略来实现产业升级。这是多层次的,远比德国复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原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表示,德国的工业4.0蓝图固然值得借鉴,特别是对于上海等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但对全国来讲,还是需要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产业升级战略,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施以不同配方的“强心剂”。
工业4.0对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减、工业发展正处于换挡期的中国而言,智能制造被认为是改变“大而不强”工业现状的重要路径。
为此,中国正在制定雄心勃勃的工业升级计划。无论《中国制造2025》这一顶层规划,还是国家领导人访德期间两国宣布将开展“工业4.0”合作,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工业转型升级正在加速。原先五年一规划的惯例被打破,工业发展政策被置于更中长期的时间跨度内,并形成对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规划的“1+x”模式。
并联发展,差异化路径仍待探索
“《中国制造2025》规划几乎是参照德国‘工业4.0’的时间表,但中国距离‘智能工厂’的路要长得多。我们必须意识到,尽管都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作为目标,中国实现的路径与德国‘工业4.0’将有很大的不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中美撰文称,“中国制造”的跨级发展应考量特有的现实情况。
一直以来,“德国制造”被认为是质量保障的金字招牌,而中国却主要依靠更低的生产成本取胜。虽然位居制造大国前列,但产业大而不强、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基础材料和工艺不强等问题始终是中国工业的“软肋”。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数字化工厂集团总经理王海滨称,一家工厂要走向数字化制造,需满足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要求。
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王海滨称,“企业首先需要对自己的生产工艺有个清晰的认识,了解要求是什么。我们现在遇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客户对自己的生产工艺、管理流程都搞不太清楚,那我觉得要升级起来就很费劲了。”
相比之下,德国国家科学工程院院士、ipv6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夫·梅内尔在工博会上给出了更为乐观的答案。“我可以很肯定地说中国有机会参与到工业化4.0的进程中。中国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不小的发展,相信在工业化4.0上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