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卢秉恒在“上交会”3D打印技术论坛上表示,3D打印技术将带来制造工业的革命,但目前尚未进入大规模工业应用,仍需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完善产业链,从而使其真正产业化。
卢秉恒表示,目前打印材料多为光敏树脂、金属粉末,应用范围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工艺装备、材料研究、工程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未来国内3D打印的研究突破方向包括材料和应用领域两大部分,材料创新研究方面将涉足高介电陶瓷等超颖材料,应用领域将主攻航空航天制造、活性器官再造等。未来或将打破“先制材料后成型”的传统研究思路,制造出碳化硅复合材料零件,乃至研究使用高介电陶瓷等超颖材料。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包括大飞机在内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所需构件普遍具有高性能、难加工、复杂等特点,这恰恰是3D打印技术最大的优势。”卢秉恒表示。
但卢秉恒同时坦言,任何技术都有自己的技术定位,都不是万能的。目前3D打印技术主要应用于产品研发,适用场合仍较窄,如更适合单件小批复杂零件;难加工、难变形材料;快速响应、不计成本等场合。制造成本过高、效率低以及制造精度尚不能令人满意、工艺与装备研发不充分等原因也造成3D打印尚未进入大规模工业应用。
卢秉恒认为,对于3D打印技术需要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规划基础研究、产业化、工程应用的发展路线,从而使其真正产业化。制定3D打印件强度标准、打印材料拓展、提高制造精度等,都是业界目前最希望突破的技术瓶颈。
同时,还需构筑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关键元器件、装备技术集成、成型材料制备、控制软件、云端CAD及增材制造工艺以及针对各领域的应用技术与服务领域。
尽管3D打印向世人展现出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卢秉恒却坚持认为传统技术仍有强劲生命力。增材制造(即3D打印)应该与传统技术优选、集成,彼此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领域2014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中,3D打印产业首次入选。卢秉恒认为,国家对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研究已给予较多支持。未来3D打印产业还有可能分享到智能制造行业的扶持政策。
有调查显示,中国拥有的快速成型设备即3D打印机的总台数,占亚太地区快速成型设备总台数的30%,占到全球的9%,仅次于美、日、德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