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讯 > 国内资讯

选择正确SPC软件工具 远离汽车召回梦魇

发布时间:2013-03-27 作者:盈飞无限  来源:e-works
关键字:盈飞无限 SPC 质量管理 
    目前,大规模召回已然成为国内外汽车制造企业不能承受之痛。不论是成本还是品牌声誉,召回带给企业的损失都难以预估。作为ISO/TS16949的五大工具之一,SPC软件对汽车制造企业并不陌生,但如何选择一款正确的SPC软件,远离召回梦魇,却是广大车企需要思考的。
 
    如果您还震惊于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大众DSG“质量门”及江淮同悦汽车“钢板门”的话,那么由此报道引发的一系列后续效应对车企而言可谓灾难性的冲击。

    据消息报道:3·15晚会后截至3月20日止,安徽江淮汽车宣布召回117072辆缺陷汽车;备受关注的大众汽车则宣布召回累计384181辆缺陷汽车。与之同步,未被曝光的东南汽车及上海通用分别宣布召回缺陷汽车6335辆及5744辆。而上述四家车企累计召回缺陷汽车总量超50万辆。

     2012年底,争议多年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面世。《条例》规定,对生产者未按照规定停止生产、销售或者进口缺陷汽车产品,隐瞒缺陷情况或拒不召回的,处缺陷汽车产品货值金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这意味着对车企的罚款金额最高可超过1亿元。情节严重的还将被吊销有关许可。

   拒绝召回,面临重罚;召回,车企则面临巨额损失。

   江淮汽车在其公告中算了一笔账:在单车召回费用分别为500/1000/1500元三种假设下,江淮汽车此次召回的总成本预计约为0.6/1.2/1.8亿元人民币,并且在短期内对公司销售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召回,显然已成为车企不能承受之痛。而与出现事故亡羊补牢式的被迫召回相比,严格进行质量管控,防患于未然对车企而言似乎更有意义。

    质量管控之于汽车制造企业,早已是白纸黑字清晰明确的标准。通过ISO/TS16949认证则是汽车产业链上所有企业立足市场的基本条件。车企依托ISO/TS16949 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对APQP、PPAP等管理办法及SPC等五大统计分析工具的运用都有明确要求。尤其是SPC,根据过程统计数据得出的SPC报告作为生产过程稳定的判断依据,对车企尤为重要。但在实际生产的执行中,对先进系统的认知和使用,各家企业却千差万别。

    目前汽车行业使用SPC工具,主要集中在三种类型,现简要分析如下:
1、传统纸笔记录,Excel分析
优点:无需任何软硬件投入;员工使用、填写方便。
缺点:分析深度有限且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分析并预测潜在问题;客户审核汇总困难;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

2、定制开发软件
优点:从企业实际出发,满足企业基本数据采集、分析等需求。
缺点:工具的开发需求难以满足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研发人员在SPC领域专业度难以保证,系统整合兼容性差;企业面临工具二次开发及成本投入风险。

3、专业SPC软件
优点:领先的SPC软件理念及软件架构;系统轻松部署,简单易用; 强大的数据采集及系统兼容能力;真实的客户口碑,突出的投资回报。
缺点:前期软件投入成本略高。
 
    据国际顶级SPC软件提供商,盈飞无限国际有限公司(InfinityQS International, Inc.)的中国区总经理王金萍女士介绍:企业若想通过TS16949认证,必须认真开展SPC。虽然汽车行业生产现代化程度较高,但受生产过程中人、机、料、法、环等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任何一家企业都难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绝对稳定。而市场上良莠不齐的SPC软件工具,很多时候非但不能帮助企业及时发现潜在质量隐患,帮助企业防患于未然,甚至还会让企业贻误战机,导致巨大损失。

    针对此次大规模的汽车召回事件,王金萍女士也就车企如何选择SPC工具给出了个人建议。王金萍女士认为:选择SPC软件,除了要看软件是否简单好用外,关键要看软件的“心”,要准确判断这款软件产品能否应对企业复杂的生产和质量管理需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做SPC不能将应付审核和客户作为目的,而应该切实着眼于为企业节省成本和预防质量隐患,从源头上,从过程中严格避免召回风险。同时,SPC产品和服务供应商的专业能力及其服务客户的经验也非常重要。

     在王金萍女士看来,正确的SPC软件解决方案不但可以帮助汽车制造企业顺利实现ISO/TS16949及六西格玛等质量管理和合规要求,还可以帮助企业的质量人员轻松实现对整条供应链的实时质量管理和控制及对每一个零配件生产过程的审计和追溯,并通过分析异常波动原因,找到、减少并预防产品缺陷的发生,降低直接生产成本和潜在风险成本。有价值的SPC软件系统不仅应与企业既有ERP或MES系统完美兼容,还应为各级工作人员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工作的平台,保证企业领导者在制定正确的战略经营决策时拥有最新、最可靠的一线数据支撑,从现实意义上帮助企业实现高度“制造业智能”,随时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