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业生产逐步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企业也向中国和印度这些劳动力成本更低、基础设施更好、社会成本更低、市场更大的国家进行转移。这些变化反映出在贸易自由化、融资渠道更丰富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引入的情况下,一国经济更趋于向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2009年,在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图1)期间,世界制造业增加值急剧下降。2010年,世界制造业增加值(MVA)达到7.390万亿美元峰值(在全球GDP中占18.2%)。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17.7%下降至16.6%,而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由18.4%增至21.5%。
生产的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打开了一扇大门,但也带来了威胁,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全球经济变化的冲击。如:2008年金融危机从美国传播开,使得全球就业、需求和贸易急剧下滑。2009年全球制造业生产下降了4.1%,这使得发达国家消费支出以及企业投资下降,但是发展中国家也难以摆脱影响。
本章分析了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长期趋势,全球危机对制造业生产以及全球制造业就业变化的影响,研究重点是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
1990年至2010年期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增长2.8%,从4.290万亿美元增长至7.390万亿美元(图1)。发达国家GDP增长了2%,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1.7%,这表明经济增长已减少了对制造业的依赖,而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的作用在增强。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活跃,1990年至2010年期间,实现5.6%的显著增长,略高于4.8%的GDP增速。
1990年,发展中国家创造了约20%的全球GDP(图2)。到2010年,这一比重增至30%。可用“世界其它国家的崛起”来描绘本世纪经济发展趋势(Amsden 2001)。全球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更快,象中国、印度、中国台湾等经济体的制造业实力雄厚。在1990年,发达国家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9.3%(表1)。其比重年均下降0.4%,到2000年比重达76.1%,随后年均下降1.2%至2005年的71.6%。自2005年起,这一降幅增长至每年2.1%,到2010年降至64.4%。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下降进一步恶化,发达国家2009年在制造业增加值中有3.7%的份额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是20年来损失最高的一年,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在上涨。
在发展中经济体和各地区之间制造业差异很大。中国、印度和中国台湾位于前列,其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增速最高。2000年,中国的比重由6.7%增长至2010年的15.4%,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制造业第二大国。印度,以服务业作为经济支柱,排名也从第14位上升至第9位,2010年印度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占1.8%。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占到整个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迄今为止,仍然是世界上制造业最主要的区域,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达1.54万亿美元。这一地区的生产大约有75%的来自于中国。其次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4230亿美元)、中东北非地区(2290亿美元)。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制造业增加值最少,2010年为540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加值不足1%。2000年至2010年期间,除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有所下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停滞以外,其它所有发展中地区的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的比重均有所上升。最不发达国家,以孟加拉国、柬埔寨和缅甸为主,自1995年以来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上升。
发展中经济体在制造业比重最大
发展中经济体的制造业高度集中,2010年15个最大的经济体占总产量的83%。与1990年相比上升了73.2%,这一增长主要归功于中国,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在1990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翻了三倍,达到了43.3%(图3)。在此期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比其他大的发展中国家都要快。
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除了中国和印度以外,大多数大的发展中经济体的制造业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均有所下降。其中,巴西下降了2.1%,墨西哥下降了3.8%。印度超过墨西哥和巴西,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第二大制造业大国。中国台湾在市场份额上稍稍下降,在发展中经济体中保持第四位。
按技术分类的制造业增加值
1995年至2009年期间,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均增加了其中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这类产品的全球份额从41.3%增长至55.8%(表2)
分区域看,2009年东亚和太平洋(5.59,0.06,1.08%)地区在中、高技术制造业生产中占46%,略低于中亚和南亚(47.3%)。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在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制造业活动中份额最高,1995年至2009年期间,占到了75%。除了南非以外,其低技术及中低持技术活动增至85%。
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技术转让的增加以及更多的市场进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越来越融入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中。像中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等经济体,以低端、低附加值的产品起步,已经在制造业生产中越来越多元化,引入更多技术含量高的高端产品。他们还从事更多的生产活动-从设计到制造、营销和分销,在教育、研发和基础设施上大力投资,以赶上发达国家。
在最不发达国家,中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活动的比重从1995年的19.5%降至2009年的16.7%。尽管这些国家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他们需要在技术更高端的产品上保持和发展制造能力,这些产品的增长期更长,且更不易于受到竞争的影响,也更容易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趋势(Lall 1998)。
不同产业部门的增值情况
1995年,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的制造业部门是食品和饮料行业(占11.8%),化工及化工产品(10%)以及机械设备(8.5%;表3)。
到2000年,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超过了所有的这三项,占13.9%。由于在电子类产品需求上涨(计算机、手机和其它电子设备)2009年,其比例增加至20.7%。
2009年,发展中国家中领先的部门是食品和饮料(12.2%),化工及化工产品(11%);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10.2%);基本金属(10.1%)。
在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上的增长(从1995年的4.7%)反映了向更精细的产品的转型。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仍然在中低技术的产业部门占很大的比重,如纺织品(74.7%);服装和毛皮(71.6%);皮革、皮革制品和鞋(77.2%;表4),中国在所有的三项中排名第一,占总量约60%。纺织品中,印度(5.7%)、巴西(3.1%)紧随其后。服装和毛皮中,泰国(6%)、巴西(2.8%)紧随其后。在皮革、皮革制品和鞋业部门,为阿根廷(7.1%)和巴西(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