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长虹
近些年,“智能”的标签在长虹身上越来越明显,基于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交易“三大基础平台”,围绕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供“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成为一个真正“智能化”的企业。长虹推进智能制造的思路、路径、方法和探索对很多企业具有启示意义。
近些年,“智能”的标签在长虹身上越来越明显,基于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交易“三大基础平台”,围绕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供“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成为一个真正“智能化”的企业。长虹推进智能制造的思路、路径、方法和探索对很多企业具有启示意义。
打破围墙
长虹的转型升级是通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打造从消费者需求动态感知、产品研发、制造、交易到服务的一体化运营平台。长虹推翻消费者与工厂之间的围墙、建立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系统,意味着几个维度要发生深刻的变化。
其一是产品必须是客户可以个性化定义的。长虹副总工程师阳丹表示,要想让客户能够个性化定义产品,必然要求产品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软件定义”以及“参数化”、“模块化”的特征。在云端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长虹通过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的使用习J贯与喜好,开放定制参数,消费者可以通过定制参数的不同组合,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产品。这样的定制模式,既能够保证准确捕捉客户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又能够满足工厂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在生产制造规模化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矛盾之间取得平衡。阳丹说,长虹的智能制造强调的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规模化和个性化两个维度都需同时兼顾。
其二是企业高速高效响应用户需求的资源组织和生产能力。在制造能力的维度,长虹以物联网信息系统为核心,研究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多阶段混联离散型生产模式。这个模式以传感器、企业服务总线(ESB)、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技术为支撑,实现对生产系统、产品、设备工作状态的动态实时监测,在充分满足大批量生产的同时,也可满足多品种小批量混线生产。长虹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潘晓勇向记者透露,在响应用户需求的维度上,长虹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客户进行交互,形成长虹快速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能力。通过管理技术创新、智能数字化系统的应用,长虹实现了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部数据的统一管理,建立起了从企业内各部门到用户之间的信息集成,从而有效地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产品开发速度。从点到面全面推进
有了完整的顶层设计,如何将之从研发、制造、交易到服务的一体化运营的各个环节中落到实处,实现企业各个环节的运营完全由消费者的需求数据来驱动,是非常多的中国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长虹的经验是先“点”后“面”,先“局部”后“全面”,通过局部“点”的尝试来不断试错、积累经验,逐渐达到全面升级。核心是让整个生产制造过程能够更敏捷、更柔性、更好地与前端用户需求实现协调一致。
长虹集团各个工厂正在通过“工业工程”+“信息化”+“自动化”为内核来逐步推进智能制造的进程。潘晓勇坦言:“长虹智能制造的模式是以工业工程为基础,在推进科学化管理和精细化生产的同时,同步科学地推进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来发展适合家电制造企业特性的智能制造执行系统和工厂自动化,建立智能工厂。”事实上,长虹的推进路径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长虹之所以能够走在很多企业前面,与他们多年以来一直非常重视“两化融合”的历史息息相关。长虹智能制造的
“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从2000年开始,长虹就意识到并加大了对信息化的投人。到今天,长虹投人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上的资金已经超过10亿元。长虹在智能制造领域,先后参与了国家标准制定18项,承担了工信部电子发展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等项目近20项,已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长虹集团旗下的多个工厂(包括电视、冰箱、空调、注塑无人工厂等)正在推进生产制造智能化,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电视产品实现了场地利用率提升 30%以上、库存周转效率提升25%以上、单品成本下降10%、人均产值提升20%以上,成效明显、效率显著。以绵阳生产基地为例,工厂占地面积由4万平方米节约到2.3万平方米(提升42.5% ),在多品种混线生产的情况下,人效提升40%以上,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达20.8亿元。
长虹的目标当然不仅是在各个制造“局点”上实现“智能”突破,也不仅是单纯的希望以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等技术手段武装工厂,来满足内部制造效率的提升,其目的更希望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智能制造的最高标准,反向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让制造、物流、财务、营销、研发、运营全产业链完全实现“智能化”,推动全产业链实现大规模个人化需求定制的智能制造,才是长虹的目标所在。
据悉,未来5年,长虹将只生产定制的家电,并将实现工厂完全的“透明化”,定制的可视化,满足用户在下单之后,可以亲眼看到自己所定产品诞生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