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难在“互联”

发布时间:2016-07-03
关键字: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作为工业4.0时代下的产物,是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的重要选择,也是企业继续生存的必要条件。智能工厂,并不是“机器人+数控机床”,如此简单,工厂内的设备必须带有传感器,具备网络通信功能。所以,智能工厂,难在“互联”。

    建设智能工厂是顺应产业发展趋势、融入国际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智能车间:五六十台机器只需4个人工岗

    进门,脱衣,戴上头罩,穿上把全身上下包得严严实实的防尘衣,净手,经过两道铁门,通道内的出风装置对着人一阵猛吹……南京开发区液晶面板生产车间,无尘要求几乎比医院手术室还要严格。

    在橘黄色的暖光照射下,巨大而空旷的厂房内,机器人手臂不断从储藏间内抓取玻璃基板,通过传输带送到工艺线上。工艺线上,基板被机器喷洒PI液,再通过机械臂送到第二道工艺线,通过机器加热让PI液固化,并进行自动检查;下一步,通过紫外光配向,用光来改变PI的排列。再然后是涂布工序,在基板上涂胶,系统再进行自动检查。一次检查6块板,合格的打圈,不合格的打叉,出现问题自动停下来处理。主工序的最后一道是将两块基板贴在一起,精度可达到一微米。

    这一趟流程走下来,大概200多米长、10多道工序,机器大约五六十台,却只需要4个固定的人工岗位,都是用于检查。加上工程师等,偌大的车间只有20余名工作人员。而它的生产量高达一个月9万片液晶板,如果切割成5吋的手机屏,可以切出2250万片。

    “这个车间的智能化体现在:一是每道工序都不需要人工,甚至连下达生产讯息都不需要人工指令;二是有异常情况发生时,系统会自动反馈,甚至会向上一道工序发出指令,要求它‘改正错误’;第三是五六十台设备分属不同厂家生产,却实现了底层互联,能够自由连接和通讯。”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成盒制造部副部长盛科说,液晶面板生产线上,最大的污染源是人,智能制造最大程度减少了人力使用,生产效率和质量却有显著提高。

智能工厂应具备自感知、自诊断、自适应能力

    到底什么是智能工厂?同济大学博导、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张曙认为,智能制造不是“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制造设备必须带传感器,能够实现对自身状态、环境的自感知,具有故障诊断功能;具有网络通信功能,能够实现与制造商、用户之间的数据传送;具有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感知的信息调整自身的运行模式等。

    以这个标准衡量,真正达到智能制造水平的工厂极少。“我们大部分企业尚未达到工业3.0水平,离4.0的智能工厂差距很大。

智能工厂建设难在“互联”二字

    今后一段时间,智能工厂是推动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它包含了智能装备、智能生产,将来涉及新的商业模式及应用模式等,是全方位的产业升级。跟不上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这一波趋势,很多企业就要被淘汰。

    智能工厂建设难在“互联”二字。“在做智能工厂之前,不少企业上马了不同的自动化系统,比如有的企业应用了ERP系统,有的在仓储和物流环节搞了自动化改造,有的企业做了能源管理系统等。目前带来一个问题,这些系统都是一个个‘信息孤岛’,互不兼容。这是顶层互联的问题,目前我市企业普遍存在。”

    另外一个难题是底层互联,也就是设备互联。“很多企业同时使用欧美、日本以及国产的设备,不同厂家有不同技术,接口和参数往往是不对用户开放的。”唐永实说,第三个互联是企业与外部市场的连通。如何将用户需求直接导入生产线生产而不经过人工环节,也是未来智能工厂建设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面对这些难题,应针对不同行业分类施策,每个企业根据不同的需求,作出不同的智能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