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与自动化工厂的区别
在人类工业史上,所有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变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清楚。工业1.0有蒸汽机,工业2.0有电气化,工业3.0有自动化,这些都是足以跃然纸上的技术进步图景。那么,工业4.0是什么?
一个场景可以窥豹一斑。在上海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国内首个“工业4.0——
智能工厂实验室”内,你可以看到:在同一加工线上,待加工的工件从传送带被徐徐送来,它们身上都贴上了不同的电子标签,而这些标签正是理解工业4.0的起点。它们都内置了“加工命令”,能自动与机器人、机床等加工设备进行通信,从而完成既定的加工任务。最重要的是,这些加工任务是各自不同的,它们来自客户的个性化定制。而在工业3.0时代,不同的加工命令很难做到在同一条流水线完成。这便是工业3.0和工业4.0区别的一个重要截面。
该实验室负责人、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明用一句话解释了工业4.0:“工业4.0的目标是建设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智能工厂。”工业4.0会对传统的流水线作业进行颠覆:“标准化的流水线”将变为“个性化的生产单元”。
但是,“个性化的生产单元”看起来像一个悖论。因为在人类工业史上,流水线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对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在一个生产单元,只生产标准化的产品,这是降低成本的最好方式,而个性化的生产必然提高成本。那么,工业4.0是否违背了这个从工业2.0时代就从未被质疑过的“真理”?
对此,陈明分析说,工业4.0时代的流水线已有极大变革,所有的设计要求可以输入系统,加工设备、工件等能“直接通信”,而这种通信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简单来说,在工业2.0或者3.0时代,工业生产讲求精益化。如果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流水线的某个环节一停,所有的环节都要停,因此成本极高。此外,残次品也会给工厂带来很大的成本。而工业4.0时代的智能化工厂则可以有效降低这些成本,因为“直接通信”会降低某个环节停工对其他环节的影响;同时,由于智能化的实时质量控制,产品的良品率会有极大提升,这些都会导致成本的下降。
工业4.0的这种优势来自于高度的智能化。“工厂越来越像一个人,有智商高低的差别。”陈明说。智能工厂是什么样的?首先要理解工业3.0时代的自动化工厂。
在工业3.0时代,工厂的最底层加工单元包括了3个环节,分别是传感器(相当于眼睛)、可编程控制器(PLC,相当于大脑)和执行器(相当于手足);在加工单元的上层是车间,这里主要是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通俗说就是,这个系统负责拿到任务,并进行任务的分配。
再到上面,则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供应链系统(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上层系统。其中,ERP负责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和协调,而PLM负责产品从开发到报废的“管理”,SCM负责企业资源和外部的对接,而CRM的作用在于促进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
以上技术都是工业3.0已有技术,但工业4.0对它们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必须更加智能,反应更快。比如一辆汽车,未来的PLM系统甚至可以跟踪其使用过程,通过对其生产、损耗等数据的分析,最终“决定”其在接近使用年限之时,应该全面报废还是“器官移植”——回收有用旧部件。
集成化“老技术”不能少
另一方面,工业4.0要求“老技术”更加集成化,即以上这些系统要实现横向和纵向的集成,从而实现更加智能化。智能化生产的图景如下: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所有环节都被打通,PLM的设计数据直接进入ERP系统,后者立即调配工厂资源,如需外界供货则由CSM系统自动调配。而借助于CRM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可以和客户保持实时沟通,比如顾客通过视频看到产品不符合自己口味,可以立即让生产线进行调整。
但是,这样一幅生产图景是否太超前?一直难以抢占产业链制高点的中国企业有进军工业4.0的欲望吗?陈明认为,国内一些企业已高度实现了自动化,但通过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已遇到“天花板”。此外,顾客对产品个性化的需求的确在增多,这种需求必须被满足。
比如,目前国内一家知名家电企业已推出了冰箱“定制”,但“定制”只是尺寸、形状等外观的个性化,对其内部功能并未个性化改造。但这家企业的商用空调却真正在走工业4.0的路。商用空调一直有着个性化需求,因为没有一家工厂和办公楼的布局会是一样的。不同的配置要在同一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那么必然对工厂的智能化提出更高要求。在一些传统行业,如果企业要走出行业“红海“,必须要闯过这一关,真正实现骨子里的个性化,而不是产品表面形态的差异。因此,这些企业有着充分的工业4.0需求。
此外,工业4.0除了是传统产业企业走出红海的利器,更是一些高精尖产业的必需品,航天科技便是一例。以火箭为例,其品种多,但个数少,并不适合传统的流水线作业,那么智能化的个性生产便可以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