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智能生产

2016年上半年国内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及趋势

发布时间:2016-07-18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关键字:智能制造 
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制造领域渗透,催生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各领域企业抓住机遇,加速布局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培育产业发展新生态。

    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制造领域渗透,催生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各领域企业抓住机遇,加速布局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培育产业发展新生态。针对于此,全国智能制造发展联盟秘书处研究工作组围绕政策形势、企业动态、产品信息、专家智慧、行业数据等方面,对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进行了实时监测与分析,就2016年上半年国内发展态势分析如下:

一、发展现状及特征

    1、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部署加速,各地方政府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强化基础支撑

    “制造业+互联网”部署力度逐步增强,各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工业物联网等基础支撑建设。互联网成为驱动制造业变革的主导力量,在深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和推动中国制造提质增效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央政府加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部署力度,配套政策陆续出台。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5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以中央部署为方针,各地方政府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通过推动工业物联、云平台等新兴业态建设,强化融合发展基础支撑。政策方面,6月17日,陕西、福建、新疆等省市政府陆续发布有关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规划,加强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应用工程建设。工作方面,5月28日,上海市经信委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打造工业互联网国家级示范城市。

表1 2016年上半年国家和地方政府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相关工作

2016年上半年国家和地方政府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相关工作

    2、受技术融合发展和企业转型驱动,3D打印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布局加速

    在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和技术融合应用等多重刺激下,3D打印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布局加速。一是3D打印技术快速发展创新,奠定了产业化应用的基础。3D扫描技术、3D成型技术逐渐成熟,3D打印材料不断创新,为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可能。二是3D打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提供了对接智能制造的条件。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向3D打印领域渗透,大幅提高3D打印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和协同可控能力,与智能制造设备应用需求相吻合。三是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凸显,为3D打印在生产制造环节的应用注入动力。3D打印技术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能有效节约制造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实现个性化定制,满足企业智能制造转型需求。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各领域企业加大力度部署3D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应用和基于3D打印的制造中心建设,布局产业化应用。如,三垒股份联合神软公司研发化工、精密制造等行业所需的3D智能制造装备,并提供定制化整体解决方案;大族激光与湖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研发五轴联动复合3D制造中心。

表2 2016年上半年各领域企业针对3D打印的产业化应用部署

2016年上半年各领域企业针对3D打印的产业化应用部署

    3、装备制造企业跨界合作动作频繁,着手从数据和执行两个层面推动智慧工厂建设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广泛的跨界合作,从数据和执行两个层面构建智慧工厂。智慧工厂的执行层主要包括传感器、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等智能器件和设备,主要负责具体生产制造任务的操作,装备制造企业凭借自身的硬件产品和技术,具备执行层建设的先天优势。智慧工厂的数据层主要包含物联网、大数据、计算机视觉等信息技术,主要负责生产制造过程中感知数据、运作数据和网络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建设智慧工厂的底层架构和驱动执行层有效运作的基础支撑,信息技术企业在此方面具备丰富的技术和软件资源。基于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理念,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广泛的跨界合作,着手从数据和执行层面推动智慧工厂建设。例如,大族电机与欧姆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发挥各自的技术、服务等优势,专注智能工厂发展;徐工集团携手阿里共建“工业云”平台,在软件平台上实现智能工厂建设;中国铁建重工与埃森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工业物联网云平台,建设信息流高度集成、大数据驱动高度柔性化的智能制造车间。

2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