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智能生产

施炜: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痛点与难点

发布时间:2016-06-02 作者:施炜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
关键字:制造企业 国际化 
“障碍”很大程度上映射出中国制造企业自身管理基础的薄弱和能力的欠缺。

    1、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几种模式

  中国制造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自立于世界企业之林,既是中国制造企业在民族精神催化下的“战略意图”和愿景,也是国内市场过度竞争、企业成长空间受到限制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从能力和经验上讲中国企业还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但他们已经有了和大人们同台竞技的愿望。

图

  目前,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模式主要有:

  第一种模式是代工。目前,这是最基本的方式。代表性的企业有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大量的依托国际市场的加工型企业。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较低、路径方便,对管理、技术及资金的要求不高,有利于在对外合作的过程中锤炼企业的能力,培养具有国际化经验的人才,逐渐提升生产管理水平。但是,由于在产业链的国际分工中处于最不利的地位(“微笑曲线”的底部),中国制造企业的代工收益率极低(若无国家出口退税的扶助,一些行业几乎无利可图),并且以消耗大量的资源为代价。尽管如此,因代工模式对国内就业、税收贡献很大,加之我国东西部差距悬殊,劳动力丰富、成本低,比较优势长期存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估计十至二十年)内,它依然是国内制造企业“国际化”的主流。

  第二种模式是国外定制(采购)。与代工相比,它是“国际化”的高级形态:品牌归中国企业所有,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最典型的例子是中集集团,其标准干货箱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这种模式的利润相对较高,具有可持续性。它依赖于企业强大的制造基础和技术、工艺能力。

  第三种模式是在国外设立销售网络,华为最具代表性。生产基地设在国内,国外市场销售主要由企业自建的境外销售组织承担;研发平台则根据需要国内、国外分置。这是一种融入当地市场、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全球供给链整合的模式;是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主导方向。它可以打破国际市场上的渠道、品牌屏障,使中国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及技术特征为国际用户所深切认知和体会;同时,与国外对手正面交锋、直接争抢市场,有利于中国制造企业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发育、锻炼和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是投入大、见效慢、管理成本高。

  第四种模式是在国外设厂,这样可以更加贴近当地消费者,对市场的反应灵敏、快捷,并能受到所在国的欢迎。由于资本和技术并非中国制造企业的优势和长项,因此通常来说将工厂设到欧美发达国家不具备比较优势——许多走出去的制造企业在这方面是有深刻教训的。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运作。

  第五种模式是国际购并。比如联想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等。这是一种非常规的、跨越式的“国际化”方式。它的优点在于借助于资本杠杆,一步到位地成为真正的国际化企业。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收购的业务及资产,往往是跨国企业产业升级后的淘汰物,人们不得不怀疑其先进性、成长性和未来价值。二是购并后的跨区域、跨文化的管理整合十分艰难,从历史经验看,成功的概率较小。

4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