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智能生产

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未来

发布时间:2016-10-26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关键字:汽车制造业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工业的集聚中心,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成绩举世瞩目。从产量来看,从2000年207万辆,大幅增至2015年2450万辆,增长将近12倍,并从2009年开始位居世界第一位,2015年更是创下全球历史新高。

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汽车制造业进入平稳发展期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工业的集聚中心,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成绩举世瞩目。从产量来看,从2000年207万辆,大幅增至2015年2450万辆,增长将近12倍,并从2009年开始位居世界第一位,2015年更是创下全球历史新高;从产值来看,2014年我国汽车产业工业销售产值达6.63万亿元,相比2000年增长超过10倍,占GDP的比重超过10%。单从规模上讲,我国已经成为汽车制造大国毋庸置疑。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在2015年出现了拐点,中国汽车协会数据表明,2015年汽车行业总营业收入尽管仍然保持着3%以上的增长,但是增长速度迅速下降了超10%,而利润总额近十年来首次出现了下滑的情况。在营业收入和销量上涨的情况下,整体利润的下滑无疑是一个异常的信号。总体来讲,受产业结构性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影响,汽车产业将转变增长方式,全行业呈现高基数、低增速的基本态势,保持中低速增长的状态将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2.汽车制造业在全国已形成六大产业集群

    经过加入WTO十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除了西藏、青海和宁夏以外,其余28 个省市均设立与发展了汽车整车制造厂。全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有 130 余家,全国汽车的整车企业数量、品牌众多。在全国,已经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区,分别是以长春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集群区,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集群区,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京津集群区,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集群区,以武汉为代表的中部集群区,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集群区。这六个区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80%,构成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其中,前四个地区占53.2%,武汉、合肥、长沙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占 14.3%,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占 12%。

    这些区域具有良好的汽车和机械制造相关产业基础和充满创新活力的企业,处在工业较发达的直辖市或重工业基地,同时存在广阔的汽车需求市场。六大区域内都有年产量10 万辆级以上的较大规模的整车企业,零部件配套市场容量大,各区域中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各区域中都有国内一流的高等院校或实力较强的汽车科研机构;各集群都有多家中外合资、独资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各区域多已形成相对较为完整的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的汽车产业组织体系。

    3.国家大力发展和振兴汽车制造业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国政府大力鼓励、提倡、扶持汽车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建立了较完善的汽车产业政策体系,极大的促进了汽车产业发展,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我国也基本形成了安全、节能、排放、噪声控制等一系列汽车技术法规体系,通过各项法规及强制性标准实施,有效推动了汽车实现技术升级换代、节能减排以及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优化。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促使我国汽车工业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1.技术创新逐渐成为汽车制造业长足发展的核心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正迎来重大机遇,技术创新不断的推动着汽车市场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当下世界汽车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汽车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新的能源、材料、工艺和车型不断涌现,氢燃料、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替代能源等发展加快,乘用车向平台化、系列化、轻量化、小型化、节能化、洁净化、电子化、柴油化、智能化、安全化方向发展。其中,汽车的智能化发展趋势使得汽车信息技术在汽车工业地位越来越高,平均每辆汽车的电子装备及相关软件占成本的22%左右,2010 已经达到 35%左右,目前世界主流汽车组成模块在总线系统记忆操作系统方面都能通过软件联成一体且实现智能化。

    这些新的技术创新动向对未来汽车市场结构变动有着前导作用,其代表着市场结构调整的关键点,只有掌握了关键技术的企业集团才能够真正拥有市场,才能在调整中占据主导。

2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