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智能生产

“中国制造2025”的着力点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5-03-28 作者:佚名  来源:南方日报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相呼应,其背后的战略意义,我们要理性认识:中国制造2025,是我们由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然战略选择,这是由国情和世情决定的。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中国制造2025”。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前列,但制造业资源消耗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经济规模大而不强,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可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中国制造业发展要求的战略选择。实现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我们应该如何着手、着力点在哪里?

  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

  制造业数字化意味着智能软件、新材料、灵敏机器人、3D打印等新制造方法与基于网络的商业服务合力,形成新的制造范式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相呼应,其背后的战略意义,我们要理性认识:中国制造2025,是我们由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然战略选择,这是由国情和世情决定的。

  工业是中国成为世界有影响力大国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环顾全球,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工业化以及由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这一进程将持续下去。对此,我们需要认清两个典型事实。其一,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意义极其巨大的世界历史事件,引领全球工业化版图发生巨大变化;工业是中国成为世界有影响力大国最重要的经济基础。2014年,中国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其增加值占世界的20.8%;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二,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业层次总体不高,大而不强,工业文明的路还没有走完;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警示我们,工业不可丢。

  目前,中国工业正处在进军世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关键阶段。环顾全球,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达到高端制造业强国的地位。工业强国可分为两类:一是全面强势型,在整个工业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行业都具有强势地位和重要影响,如美国、德国、日本;二是局部强势型,如英国、法国、瑞士。中国的目标应是全面强势型工业强国。作为工业大国的中国能否成为工业强国,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成为工业强国,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的问题。

  从“用机器生产产品”阶段迈向“用机器生产机器”阶段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叉竞争:中国企业同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外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多国股权的跨国公司的竞争,构成了制造业市场竞争的独特画面。这一局面背后,如何寻求突破,至关重要。

  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实践,制造业发展经历几个阶段:手工制造产品→用机器生产产品→用机器生产机器→出口机器。德国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表现优秀的微观基础在于其生产设备的出口。日本作为产业立国的典范,其核心在于机器设备和产业基础元器件的出口。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核心在于资本品生产,在于智能化高端设备制造。

  我国制造业目前尚处于“用机器+人力生产产品”的阶段。制造业模式是,引进机器设备生产产品进而出口产品,而“用机器生产机器”的环节在境外。未来时期,我国制造业不仅要维持“用机器生产产品”的世界地位,更要谋求“用机器生产机器”。我们不能局限于某一产业微笑曲线的拓展,更要超越微笑曲线。当然,从“用机器生产产品”阶段迈向“用机器生产机器”阶段,实现机器设备大规模出口来替代产品的大规模出口,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一趋势,必须了解和把握,不能犯战略性失误。

  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推进制造业的战略升级。对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工业化的理念。工业化的实质是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工业化理念的实质是工业精神:包含合作精神、契约精神、效率观念、质量意识、科学观和创新精神、持续发展观。欧美国家的工业文明,表面上源自发达的科学技术,内核则是工业精神的引领,重视理性,重视实业,重视科学与创新,提倡合理谋利和多边共赢。工业化的标志之一是产品的标准化,其背后是由一丝不苟的职业文化支撑的,包括:流程的标准化、劳动操作的标准化、使用工具的标准化、工作环境的标准化等。在培育产业运行标准的过程中,亟须培养工匠精神

  制造业的数字化革命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

  我们需要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制造业的数字化革命,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制造业数字化意味着:智能软件、新材料、灵敏机器人、3D打印等新制造方法与基于网络的商业服务形成合力,形成新的制造范式:生产控制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制造、消费者反馈的一体化;制造系统的微型化;全生命周期产品的动态制造能力;知识型员工主导。目前美国再工业化,实质是重新创造出一种灵活、可由设计驱动的制造业模式,数字化技术、新材料、新制造方法是其核心。德国“工业4.0”,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实现智能化制造和实时管理,生产模式由集中式控制向分布式生产转变,其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系统。未来时期,互联网和其他服务联网的系统将使所有行业实现智能化。

  为此,需要确定两个重要领域。一是自动化设备与机器人产业。自动化是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可行方案。机器人和训练有素的人相结合,可缓解老龄化的影响。要大力发展3D打印设备,形成新型制造体系。未来制造模式是个性化制造,一个人就是一个制造工厂。要积极发展工业机器人。我国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具有很大潜力。目前高性能的机器人主要被外国产品垄断。要有序发展家庭机器人。机器人产业的目标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机器人,就像智能手机和汽车一样。二是工业软件和芯片设计。工业软件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研究的重要课题。软件将决定未来产品的几乎所有功能。能否拥有强大的工业软件,是未来取得竞争主动权的关键因素。(刘金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面启动广东制造业升级,强化制造业强省地位

  以盘活存量和扩张增量相结合,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引领”效应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支撑”效应有机结合,强化制造业强省地位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我国制造业正面临新一轮转型升级,重大装备制造业将得到优先发展。广东是制造业大省,而非制造业强省,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质量和加快发展的速度。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十年规划,广东必须以盘活存量和扩张增量相结合,全面启动新一轮制造业升级和提速发展,在持续创新基础上再造新的工业形态,引导资本回流工业部门,以制造业质量与效益的提升破解土地、能源约束,夯实制造业的基础和传统优势地位,谨防经济“提早空心化”。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引领”效应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支撑”效应有机结合,强化制造业强省地位,让广东经济在更高的平台上再度起飞。

  广东制造业主导产业竞争优势仍然不强,先进制造业发展质量不高

  改革开放30多年,广东GDP年均增长率在13%以上,其中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增长超过整体GDP的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广东制造业主导产业竞争优势仍然不强,先进制造业发展质量不高。广东汽车制造业和其他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四大行业的利润率略高;但产值最大的两大主导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基本上处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产业盈利能力较低。同时,在先进制造业及高技术制造业领域,广东在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电子通讯设备等细分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显示这些行业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处于劣势地位,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不容乐观。

2
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