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云计算这些闪亮的新词让一些企业忧心忡忡,一些企业激动万分的时候,谁敢继续对“Internet”保持沉默?
答案就是,德国——这个世界第四、金融危机以来唯一生机勃勃的经济大国。
笔者在探访德国制造的过程中,走访了宝马、赢创、海瑞克、汉斯格雅等各类型的德国行业领军企业,也聆听了德国商科第一的曼海姆商学院多位教授对中小企业与创新管理的深入解析。但不论管理者还是学者,抑或官员,竟没有一个主动提到过“Internet”这个单词。
在探究真正原因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最推崇互联网思维的美国。
美国人真正信仰创新,他们的土壤催生创新,他们的个性擅长创新。不论是幼儿教育,还是资本市场,核心都是为了创新而展开的。比如,美国幼儿园阿姨在剪纸课上,在示范剪出一条鱼之后对孩子们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剪鱼!她示范的只是工具和方法,但她要你学会的却是创造,而不是模仿。资本市场也是如此,他们可以不断追捧微软、苹果、谷歌、脸谱,也会热购京东和阿里巴巴——哪怕它还在亏损,哪怕它来自海外——只要持续创新,就会获得资本市场的掌声。因此,虽然“微软”是美国的,但美国却是最不怕“微软”走向衰落的国家。
美国人很清楚,自己的“个性”本分,应展现在“创意”和“营销”,而非“制造”上。因为有的是比他们的土壤和个性更适合去“制造”的国家。于是,他们在将“制造”不断外包给全世界的同时,亦成为全世界“最应该”去创造和拥抱互联网及其思维的国家。显然,通过个性、交互、体验、大数据,进而持续引领创新和营销的制高点,对于无需为品质而操心的美国人来说,至关重要。
而德国人,则选择了美国人让出来的“制造”。
如果以为德国“制造”与互联网无关,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德国人近年提出的“工业4.0”,恰恰是德国人基于对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对自身优势深刻的理解后综合出来的个性化战略。
、
“工业4.0”在德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实现新的制造方式。这种制造方式更加灵活,从事作业的机器人(工作站)能够通过网络实时访问所有有关信息,并根据信息内容,自主切换生产方式以及更换生产材料,从而调整成为最匹配模式的生产作业。它能够实现为每个客户、每个产品进行不同的设计、零部件构成、产品订单、生产计划、生产制造、物流配送,杜绝整个链条中的浪费环节。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同,新的生产方式在生产之前或者生产过程中,都能够随时变更最初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