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智能制造百人谈 | 尤政:中国发展智能制造不能“一刀切”
发布时间:2017-12-28
作者:
佚名
来源:世界智能制造大会
《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是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这意味着中国可能在未来要有自己的创新,要有自身对世界的贡献。
观点一:作为“仪器大国”,中国正面对两个问题
具体到中国制造精密仪器行业的发展状况,这实际上是和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是一样的。中国是仪器大国,总量很不错,品种也很全,甚至有些产品还是国际第一,但是仪器行业面临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我们缺特别昂贵的、性能特别好的高精尖仪器。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智能化水平比较低。比如说比较好的大型分析设备,一些高端实验室的设备进口率还是比较高的。像我们国家三甲医院用到的血液分析仪器,基本上也是使用进口的,虽然也有一部分是国外进口散件组装的,但还是有些差距。
观点二:“工业强基”和前沿创新决定着我们能走多远
《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是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这意味着中国可能在未来要有自己的创新,要有自身对世界的贡献。所以我们现在也是集中精力做两件事情。第一个事情是打好基础,比如说一些基础的元器件、基础的传感器,基础的材料,中国在这方面一定要有自己的基础。基础有多高,就意味着我们能走多远。这一点和其他的国家不大一样。
第二个就是在前沿和创新方面。我们不光要做世界上有的东西,我们还做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所以我们更多的是把基础科学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相结合,做出一些世界上比较好的设备。我想这些是我们国家最近在制造强国战略方面应该做的。
观点三:发展智能制造不能“一刀切”
中国制造业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一刀切。中国的制造业,实际上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到这个世纪初的所有的工厂状态中国都有,有很落后的,也有很先进的。国家之大,管理起来比较难。
我觉得千万不能说我们强调智能制造,所有的企业都要到智能制造去,可能还得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有的要解决自动化的问题,有的要解决数字化的问题,有的更多是要走到智能化的问题。
重要的是我们说的基础技术,还没能够支持国产机器人性能达到更好的程度。但大批量的引进也是一个问题,所以说怎么根据国家的情况,根据企业的情况,能够走一条自己的路,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事情。
观点四:企业创新应靠产学研仪器打造“创新链”
中国传统企业的创新方面需要国家创新体制和生态的建设,要把产学研结合在一起来做,不能指望每一个企业都像华为这样有自己的生存能力,其实对多数企业来说更多的是靠社会的产品链和创新链,使它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是像一个大公司一样,有自己的生态链。
观点五:从“竞争前技术”到“竞争性技术”
我国的物联网发展已经开始产业化,我国在由信息化阶段跨入智能化阶段的过程中,物联网必定是完成转型之路的核心技术。在形成产业化之前的技术叫竞争前技术,主要是靠政府投入,等到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有大量企业争先进入,技术会变为竞争性技术,再往后发展,就是要经受市场的考验,任何其他行业都是一样。
在一项技术还是“竞争前技术”时,大多企业只是“虎视眈眈”地盯着这项技术的发展,一旦该技术成为“竞争性技术”,大量企业便会争先涌入。未来,与物联网挂钩的企业是有前途的,反之,则没前途,现在很多企业都关心物联网这个事儿,不是跟风,而是觉得做这个事儿的时候到了。”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